2519萬畝!廣東高標準農田建設破解細碎化難題
走進位于惠州市惠城區的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水稻種植基地,平整的農田里水稻稻穗飽滿,微風拂過宛如一片金色海洋;在茂名茂南區“好心湖畔”田園綜合體園區里,平整的機耕路與地里的各種農作物一起,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田園風景圖……這是記者近日在全省田間地頭見到的場景,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廣東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519萬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也提升了全省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建起來
高標準農田建設
破解細碎化難題
經過6月以來的暴雨和臺風之后,清遠英德市望埠鎮同心村爭分奪秒開展農業救災復產,工作開展較為順利,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實現了集中連片。
過去,同心村土地細碎且分散,既不利于機械化耕作,也不利于田間管理。同心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賴奕和告訴記者,近年來,同心村大力推動耕地整合治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
事實上,不僅僅是同心村,土地細碎化是廣東耕地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制約全省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幾個數據值得關注——截至2020年底,全省耕地總量284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僅0.23畝,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3畝以下的耕地圖斑個數占80%,但面積僅占7%。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背景下,廣東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面積,土地細碎化問題增添了完成任務的難度。
對此,廣東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告訴記者,廣東首先應做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那么,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兒?今年新修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明確,其有這幾個特點: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以及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廣東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519萬畝。
數據顯示,建成后的高標農田,帶動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平均提高約10%。
用起來
讓農田“顏值”
和“內涵”雙提升
在海納公司的萬盧基地“網紅打卡點”,呈現出一幅靚麗的南方農田畫卷圖景。“之前這里都是泥石路,農機經過時很容易陷在里面,現在基本都實現硬底化了。”公司副總經理蔣耀智指著眼前的水泥路說。
走進茂名市茂南區“好心湖畔”田園綜合體金塘鎮,一個個頗具嶺南特色的村莊生機盎然,“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一望無垠,位于其中的農旅項目區繁花錦簇,靜待游人前來觀賞。
“我們通過田間道路升級改造、小河流生態治理、灌溉系統升級改造等措施,既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滿足了農業生產的需要,也為游客旅游觀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設施。”茂南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自2021年起廣東在全省布局了17個宜機化改造試點項目、4個綠色農田試點項目,通過田間道路優化拓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綠色防控等措施,實現了田塊“小變大、陡變平”、機耕路互連互通。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給農田帶來了高“顏值”,也為農田建設帶來了“內涵”之變,更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好處。
建好高標準農田后,海納公司從2019年開始實施稻田立體種養技術,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相結合,在獲得正常種養收入的同時,更因為“高顏值”的環境,全年吸引觀光休閑、研學的游客共10萬人次。
對農民來說,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最直接的體驗改變,是農業生產更加便捷了。
茂名茂南區君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均飛告訴記者:“現在農田之間都是水泥路,收割機可以開進去,收割起來非常方便,也節約了種植成本。”
在此基礎上,讓種糧農民不虧損、有錢賺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之一。
“以前,農田都是由農民自己管理,過去的田地每畝流轉價格450元,甚至有些是250元一畝。”茂名茂南區牙象村委會副主任譚汝香告訴記者,“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后,流轉價格翻了好幾番。”
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從全省來看,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流轉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機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
管起來
為廣東糧食安全
再上一道“保險”
“高標準農業項目要發揮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后期的管護。”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程炯告訴記者,目前,我省高標準農田項目的管護還面臨幾道難題。
一方面是項目的配套設施,比如田間路、灌溉排水渠等,極易因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損壞。
江門臺山市海宴鎮三興村委會的高標準農田始于2014年,目前已建成面積2000多畝,但此前已經建好的高標準農田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有時候臺風來了,水渠會被雜物堵塞,需要請人清理。這種情況下,常常是我們村委會出錢出力。”村委會相關負責人道出了高標農田后期管理難題。
針對這種情況,廣東各地開展了積極探索。臺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9年起,在水步鎮試點引入保險來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的后期運維管理,取得不錯效果。
不僅是臺山,目前已有湛江、清遠、東莞、佛山等多地成功落地了高標準農田金融保險服務試點,積極為廣東探索符合市場規則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的新路徑、新模式。
“國家一直很重視高標準農田的‘建管并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彭琳說,引進商業保險的目的是加強管護,確保高標準農田持久發揮效益,為廣東糧食安全再上一道“保險”。
另一方面,由于農作物的生長依靠土壤,而土壤的形成與保護又依賴于植物。如果沒有治理好土壤,農田的“顏值”再高也只是空有其表。
以惠州為例,該市耕地質量以中低產田為主,高產田約占30%,而從全省來看,中低產農田占比也超過50%,耕地質量提升任務艱巨。
“地力改善將成為接下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中之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優化種植結構,合理輪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優化耕地土壤環境,提升耕地地力。
“我們還將對高標準農田項目啟動進一步的改造,以達到提質增效的效果。”彭琳表示,廣東將通過對高標準農田的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形成一批“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高標準農田。(記者黃進楊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