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招商全力以赴、40多位全球CEO紛至沓來;重大項目全面提速,以外貿出口“新三樣”為代表的消費主引擎動力動能強勁;率先出臺“新能源之都十條”,世界新能源博覽會吸引200多家頭部企業參展……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在激情滿懷邁進“GDP萬億之城”的沖刺之路上,常州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領跑全賽程上持續發力,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貢獻“常州方案”、彰顯“常州價值”、體現“常州擔當”。
動力聚能,塑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座城市的崛起,離不開一個戰略性、引領性、支柱性產業的拔地而起。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常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工業規模總量突破兩萬億元的產業高原上,快速崛起“新能源之都”產業高峰。目前,常州工業規模總量躍居江蘇第三,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3.1%、位列江蘇第一。
把“新春第一會”設定為“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常州從能源生產、儲存、分配和應用四大領域升維思考,形成“發儲送用”產業閉環,重磅出臺《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今年產業規模將突破6500億元。新能源汽車高歌猛進,北有“夢想”比亞迪、南有“理想”新勢力,整車產量有望突破70萬輛,6月17日第40萬輛理想汽車在常州下線;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居全國之首,產銷量占全省一半、全國五分之一,全球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搭載“常州造”電池。
電能,在這里聚變成網。從一根電纜到一座電樁再到一張智能電網,眾多“隱形冠軍”深耕常州:上上電纜多次填補世界核級電纜領域空白;星星充電平均2分鐘就能產出一臺交流充電樁;安靠智電創造電網輸電“大動脈”,為4億人輸送清潔電能。
儲能,在這里多元迭代。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龍頭企業有3家布局常州,蜂巢能源全球首家量產無鈷電池,天目先導全球首創納米硅碳負極,中科海鈉和中科院物理所提出全國首個鈉離子電池團體標準。
氫能,在這里攀高創新。永安行推出全球首款共享型氫燃料電池助力自行車,發布全球首臺微型太陽能制充氫一體機;常州氫灣破圈而出,打造“制、儲、運、用”一體化產業鏈。
新產業、新賽道蔚然成景。常州擁有全國同類城市中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數、工業大獎數均列全國地級市第一,6.3萬家工業企業、63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近3700家高新技術企業、近700家專精特新企業和93家上市企業,構成常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實底座。常州市市長盛蕾表示,產業量級和城市能級齊頭并進,形成產業高原和企業高峰交相輝映,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機生態比翼齊飛的產業生態。
熱力沃土,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擴鏈成圈不僅鏈接全國,更參與全球分工,暢通內外循環。來常洽談合作的全球CEO行程緊湊,風塵仆仆的高管們目標一致:挖掘發展新機遇,探討未來再“加碼”。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常州出口產品正成為我國出口新的增長點,被稱為外貿出口“新三樣”。今年1—5月,常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等外貿“新三樣”出口增長30.7%。今年一季度,常州新能源領域規上工業產值1531億元,同比增長22.7%;動力電池、新能源整車、光伏三大產業同比增長47.3%。上下游產業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的“產業沃土”,正成為“雙循環”的鮮活注腳。
世界500強蒂森克虜伯6年6次投資,蒂森克虜伯動力部件首席財務官馬丁·范德薩表示,蒂森克虜伯在常州設立發動機、轉向、汽車零部件、系統集成等產業項目,業務合作覆蓋國內外頂級汽車整車企業,將為常州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作出更大貢獻。貝克休斯全球副總裁曹陽介紹說,常州具有競爭制造的區域能力,他們將在新能源制造領域發力。
寧德時代、比亞迪、理想汽車等在常州迅速壯大,以超常規增速站上“時代C位”,天合光能、中創新航、蜂巢能源、萬幫數字能源等本土企業茁壯成長,37家新能源企業成功上市。常州市副市長徐華勤表示,加快集群強鏈,常州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母,3400多家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實現鄰里鏈上配套。
活力生態,共繪能源創新大藍圖
在陳金虎看來,新能源產業已進入長周期、高成長的黃金期,常州將構建更加開放、協同、共享的產業生態系統,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新能源產業產值和市值“兩個超萬億”。
讓創新者“敢”字當頭,為創業者燃“四千”之火。常州“創新政策20條”出臺以來,4.675億元培育獎勵完成在線速兌,90%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科研人才來自于企業,創新政策力度轉為創新主體“體感溫度”。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萬幫數字能源入選“設計界奧斯卡”德國iF產品設計獎,天合光能亮相全球太陽能專業展覽會,蜂巢能源發布系列短刀電池……近4年來,常州新能源領域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40%,動力電池領域專利數全國第一,擁有天合光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國字號研發平臺,集聚中汽研、國創、南德等一批公共檢測服務平臺,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和清潔能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正向國家級邁進。
暢通金融生態,更加精準地尋找“頭部”、定位“風口”,常州市區兩級共設立主投新能源的基金27只,總規模264億元,累計投資常州本地新能源項目70個,投資總額118億元。熱門賽道+前沿技術,大有來“投”。國內首個零碳科技基金落戶常州,IDG資本相關負責人介紹,技術投資+場景賦能,讓星星充電、蜂巢能源、小牛電動等一批企業迅速成長為獨角獸,數十家國內領先的企業正在洽談落地。
10萬套人才公寓免費住,生活居住雙資助標準提高至本科5萬元、碩士8萬元、博士30萬元……常州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季培東表示,常州全力打造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城市,實施“龍城英才計劃”新能源專項,僅新能源汽車產業就吸引各類人才近6000人,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連續9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常州,新能源成為一種全新生活方式,常州人將之概括為:光伏板見板率、充電樁見樁率、電動汽車見車率。聚焦“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常州加快推動新能源多場景應用,讓新能源引領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
記者手記 >>>
把“風口”變成“風向”
當我們談論常州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我們是在談論這座萬億之城靜水深流的產業嬗變,這座城市突破天花板向湖而興的能級突破,這座城市求才若渴上善若水的開放包容。
“新能源之都”,是常州當下最熱的城市名片,這無疑是對“國際化智造名城”更精準的產業特質描摹和戰略發展定位。從“寧王”起手,到動力電池串鏈成勢,胡潤榜單揭曉常州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五、投資熱度全國第一;賽迪顧問評選出的2022年新型儲能十大城市,常州位列第五。入駐常州的新能源企業名單不斷拉長,其中既有知名巨頭,也有行業新秀。
有人說,常州趕上了好“風口”。但把一時的“風口”變成長久的“風向”,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可貴的是,在“新能源之都”建設的大棋局里,政府、企業、院校、群眾驚人地步調一致,對外展示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更展現了政通人和的團結氣象、政企共榮的和諧氛圍。
坡長雪厚的新能源征途上,常州的雄心是,通過全鏈條、全領域集聚企業,以超級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垂直整合能力,做長期的執牛耳者。
(蔡煒 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