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昆山市打拼8年,江蘇宿遷人桑修巧今年決定返鄉發展。一咨詢,得知江蘇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上線后,自己的社保關系自動同步轉回宿遷,他喜出望外:“這下在省內流動就業更方便了,人社部門做了件大好事!”
“以前數據分散在各市的‘盤子’里,現在都在一個‘鍋’里,數據完全跟著人走。”提到今年上線的一體化信息平臺,江蘇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肖偉杰表示。由于縱向打通了各層級人社部門、橫向整合了系統內外,平臺把江蘇省全部人社業務“收入囊中”,可全天候辦理。
這是人社服務辦事體驗不斷攀升的鮮活縮影。2018年行風建設三年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打包辦、提速辦、簡便辦、就近辦、免申即辦等人社服務推陳出新,標準化信息化建設貫穿全程,為提升人社服務水平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人社服務項目涉及千家萬戶,多達百余項。車同軌、書同文,標準化是推進人社服務規范運行的根本途徑。
如今,走進各地人社服務大廳,設施整齊劃一、標語導引清晰,辦事流程規范明了,“綜合柜員制”“一窗通辦”普遍實行,面貌一新。近年來,人社部梳理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事項116項,健全人社領域標準體系,包括276項國家或行業標準。清單化、規范化運行,推動人社服務均等化、普惠化,群眾滿意度逐年提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0年委托第三方開展的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中,就業、社保服務滿意度位居前列。
信息化是提升服務能力的重要支撐。去年以來,信息化便民服務創新提升行動在人社系統開展。越來越多的人社服務被搬到網上辦理,全國性平臺加快建設,跨層級“一網通辦”大力推廣,“一機在手,網辦無憂”成為人社服務的寫照。
連通信息平臺,跨地區辦事不用跑了。“之前聽別人說跨省社保轉移需要兩地來回奔波,我還挺擔心。沒想到現在只需要在網上動動手指!”楊先生的社保關系從福建廈門市跨省轉移到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通過“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申請,10個工作日便完成轉移。這是由于鄞州區社保業務經辦系統與國家平臺成功對接,養老保險跨省轉移接續無需再跑。
據了解,人社部通過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掌上12333、電子社保卡等全國性服務平臺,提供了48項“一網通辦”應用,失業登記、社保查詢、待遇申領、職業資格等服務實現“跨省通辦”,已累計向社會公眾提供業務訪問達百億人次。
打破數據孤島,政策待遇主動找上門了。“賬上突然多了一筆錢,說是失業保險費返還,太給力了!”北京興林林副產品經銷處財務負責人江喬驚喜地說。今年,北京失業保險費穩崗返還首次實行“免申即享”,共享市場監管、經信等部門數據,通過數據比對確定享受政策的用人單位名單,公示后自動撥付資金。過去中小微企業申領意愿低,“免申即享”后,受益率由2020年的13.7%提高到72.5%。從過去帶著u盤去窗口報材料,到如今“免申即享”,巨大的變化,讓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孫建感到:“人社部門數據挺齊全!”
據了解,人社部與10多個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通過內部業務協同平臺、專項系統與各地人社部門對接,截至2021年10月底,提供了56項跨層級跨部門的數據共享查詢和比對核驗服務,各地共累計調用30億次。能通過數據共享解決的,就不讓老百姓跑腿。養老保險待遇生存認證、告知承諾制試點、紙質材料免提交和業務表單免填寫的“雙免”改革、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疫情期間社保費減免等背后,都有數據共享的功勞。
伴隨數字賦能,一張社保卡,能辦很多事。找工作、辦社保、人事考試報名、勞動爭議調解……各地人社系統推行“全業務用卡”;就醫購藥、乘公交、進博物館、逛公園……長三角、成渝、海南等地積極推進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截至10月底,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已達到13.49億人,4.34億人領用了電子社保卡,能隨時隨地獲取服務。
現如今,“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成常態。插上智慧翅膀,人社部門正在服務群眾的路上,飛速奔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