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區治理 引領社會風尚
南京市建鄴區奧體社區“紅立方”黨員志愿服務聯盟成立于2018年6月,已吸納8大類78家黨員志愿服務聯盟成員單位,實現了轄區網格內黨組織建設全覆蓋、黨員志愿服務無盲區的目標。建立“有組織體系、有規章制度、有服務平臺、有項目承諾”的志愿服務工作制度,構建“組織共建、要事共商、資源共用、服務共行、成效共評”的“五共”志愿服務標準,形成了多方聯動、多元共贏的志愿服務工作格局,受益居民5000人,實現單一服務向多元共贏的轉變。“紅立方”黨員志愿服務聯盟成立以來,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70余場、服務群眾3000多人次、服務時長近7000小時,涌現出一批優秀老黨員老干部志愿模范,充分發揮了典型引領作用。老黨員老干部們通過協調,改造了轄區5處停車場,解決了居民普遍關心的民生實事難點、痛點問題31件。
老干部新鄉賢 助力基層治理
江陰市徐霞客鎮老干部黨總支以保障改善民生、打造美麗鄉村為目的,圍繞“三治融合”,積極引導老干部爭當“新鄉賢”、助推基層“微”治理。以“三治融合 共建共享”為主題進村入企宣講200余場,聽眾有2萬余人次。推動全鎮21個行政村都成立了以自然村為單位的“三治”組織,群眾參與率達95%、活動參與率達100%。爭做“銀齡先鋒”,普及法制教育,深化便民服務,化解村民矛盾,宣揚敬老愛親新風尚,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0余件,做到“家庭矛盾不出門,鄰里矛盾不出村”,構建起溝通無障礙、管理無盲點、決策無異議的法治體系。打好基金募集攻堅戰,籌措基金逾千萬元,實現愛心基金會全覆蓋,經驗做法在全鎮35個自然村復制推廣,助力形成“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小村莊里的“國學”大講堂
徐州市銅山區馬坡鎮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志愿服務隊開設“圣賢國學班”,用傳統文化豐富孩子們的心靈,關愛留守兒童,助力社會治理。聯合鎮關工委、婦聯、大新莊村委會,把村會議室改建成“國學”講堂,利用周末把孩子們集中起來學習傳統文化,講授國學經典。豐富“圣賢國學班”授課內容,相繼開辦起書法、音樂、舞蹈、美術等特色課堂,到路口疏導學生,維護交通秩序,保護學生安全。開辦暑期“愛心托管班”,把孩子們組織起來,以“快樂暑期我做主”為主題,開展戶外軍訓、游泳訓練、足球訓練等夏令營活動,豐富留守兒童暑期生活。
愿為人間少疾苦
2014年1月,常州市老科協醫學分會成立,由離退休醫護骨干組成,現有會員51人。醫學分會秉持“愿為人間少疾苦”的信念,常態化開展“送醫藥、送科普、送溫暖”特色服務,累計送醫送藥1290次,投入經費150余萬元,受益群眾30余萬人。他們深入常州各地,為群眾測血壓、測血糖,接受咨詢,答疑解惑。在今年抗疫關鍵時刻,68歲的副會長李夏亭主動來到市傳染病定點收治醫院負壓病房,為新冠肺炎患者會診開藥。他們深入機關、學校、企業、社區舉辦講座250余場次,通過著書立說、網絡傳播、展板資料等形式,宣傳普及中醫知識和養生之道。他們堅持每月28日為“義診活動日”,每年為環衛工人和消防戰士體檢、送防暑用品,連續3年參加由市義工聯合總會和常州廣播電視臺主辦的公益活動,今年3月捐贈1.9萬元支持抗疫。
退休老法官 貼心“老娘舅”
常熟市報本社區“老娘舅”調解工作室項目啟動于2009年5月,由8名退休法官、律師組成,以“調解鄰里糾紛,化解居民矛盾”為宗旨,逐漸成為社區家喻戶曉的志愿服務品牌“老娘舅金牌調解崗”。工作室啟動以來,每月10日、20日、30日為固定接待日,其他時間提供電話咨詢服務。截至目前,共調解疑難復雜糾紛63起、財產歸屬14起、婚姻案件8起、家庭經濟糾紛和環保糾紛13起、鄰里糾紛500余起,調解成功率95%以上,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除此之外,“老娘舅”調解工作室還開展法律知識進社區、免費法律援助、法律知識講座等活動,普及社區居民法律知識,增強群眾法治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自覺守護平安街巷、共同打造和諧社區。
發揮調解優勢 構建和諧家園
盱眙縣法院老干部黨支部根據退休老同志的專業特長,成立老干部志愿服務隊,積極推進志愿服務“1+4”模式。一是成立志愿服務站。在縣法院成立老法官志愿服務站,承擔非訴訟調解工作,由5名退休干部承擔民間借貸糾紛、合同買賣糾紛、物業服務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的訴前調解工作,2019年調解成功1493件,累計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88.9萬元。二是設立志愿服務點。在縣司法局、住建局、自然資源局、中澳生態城小區設立志愿服務點,每個服務點由3名退休法官組成,與老百姓零距離溝通,面對面進行糾紛調解。2019年縣住建局志愿服務點成功調處物業糾紛480件、司法局志愿服務點成功調處各類糾紛240件、自然資源局志愿服務點成功調處各類糾紛13件。中澳生態城小區全年訴訟案件大幅下降。
為留守兒童、困難學生建家園
鹽城市教育系統萬年青志愿者工作站項目自2012年發起建設,以關愛“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為主要職責,以教育系統離退休干部為主體、吸收在職教師和社會志愿者參加。目前全市建12個總站、735個工作站。開展“一幫四關愛”活動,每年籌集200多萬元資金,資助近萬名特困學生;近兩年,為家庭困難大學生申請助學項目100多萬元,資助了200多名新生。疫情防控期間,全市志愿者幫助生活困難生、心理障礙生、留守兒童、孤兒、殘疾兒、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單親子女計155148人次。2015年、2018年共表彰100個優秀萬年青志愿者工作站、400名先進萬年青志愿者,《鹽阜大眾報》《關愛》等作了宣傳報道,曾獲得省教育系統關工委“工作創新獎”二等獎。
讓老區既有“綠水青山”更有“金山銀山”
從2001年1月開始,鎮江市關工委聯合市老促會和市總工會,組織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專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老教授、老專家,連續19年開展“百名教授老區行”活動,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2018年開始,增加了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和金山職業技術學院,打造在鎮6所高校關工委參加的老同志服務老區群眾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開展以來,每年都有百名老教授、老專家和百名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成為“大愛鎮江”的閃亮名片。截至2019年,已舉辦19次活動,為茅山老區人民提供技術指導、義務診療、法律咨詢、贈送春聯等服務1萬多人次,累計捐贈扶貧助學款近66萬元,資助特困生2060人次,還向當地校外輔導站捐贈了一批圖書和電腦,為發展老區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
白衣戰線上的“烏蘭牧騎”
在省衛生健康系統,活躍著一支由退休干部為主體、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合唱團。十多年來,合唱團堅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原則,服務基層、服務社會、服務老同志,宣傳健康文化、紅色文化,用歌聲溫暖人心、傳遞愛心,被稱為白衣戰線上的“烏蘭牧騎”、傳播正能量的“紅色喇叭”。他們來到基層單位、走進科研院所、奔赴廠礦企業開展志愿服務,到康養中心為孤寡老人義務演出;他們參加“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參與重大節日文化表演;他們參加“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小雨滴志愿者隊伍,錄制英烈革命事跡宣傳片,籌備演唱雨花英烈們留下的詩歌。通過身體力行和廣泛宣講,動員更多的老同志參加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進一步激發了老同志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展示了老同志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
守醫者初心 義診二十載為民服務
為充分發揮學校銀發醫療專家優勢特長,揚州大學于2000年3月成立離退休醫學專家義診服務團隊,每年結合學雷鋒、慶重陽等活動,主要面向街道社區、農村鄉鎮、革命老區,為群眾開展義務診療、健康講座、心理咨詢等服務,并結對鄉村醫生傳授經驗技術,幫助他們提高業務水平。20年來,該服務團隊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堅持為民服務不斷線,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贏得干部群眾和基層醫院的普遍歡迎。項目積極推進組織化、制度化、精品化、地方化、大眾化建設,在傳承和積累中不斷提升、創新,已經成為揚州大學“五老”志愿服務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