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工作中,“有待研究”“有待完善”是常出現的表述。“有待”本是尊重規律、穩妥推進的務實態度,是工作從“初步”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但現實中,一些“有待”卻逐漸淪為無進展、無回音的“空待”,不僅會貽誤工作,更損害群眾利益。“有待”不應是“空待”的借口,更不是“懈怠”的理由,唯有多措并舉、協同發力,推動“有待”不“空待”、“有待”變“有為”。
以精準補能破解“無措之待”。發展的道路沒有“現成答案”,更沒有直接的拿來主義。面對新形勢下的新課題、新挑戰,“有待”考驗的是干部攻堅克難、打開局面的真本領。面對“待解”難題,部分干部之所以讓“有待”變“空待”,重要的原因是“本領恐慌”,能力一旦“掉線”,“有待”便成了“無解”,最終只能以“等等看”“放一放”來掩飾本領的不足。破解之道,在于精準補能。聚焦“有待”事項背后的能力短板,開展“訂單式”培訓,圍繞招商引資、信訪維穩、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通過政策解讀、案例教學、實操演練等方式,提升干部專業素養,讓“不會干”變成“愿意干”“善于干”,把“無措之待”轉化為“有解之舉”。
以務實擔當扭轉“形式之待”。“干部干部,必須先干一步”。“有待”的關鍵在于“有”而非“待”,是創造條件、迎難而上的積極作為。然而現實中,一些干部習慣于將“有待”當作推諉塞責的“擋箭牌”,滿足于紙面落實、口頭表態,本質是宗旨意識淡薄、政績觀錯位,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變種。要持續強化宗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清“有待”背后是群眾的期盼,“空待”代價是群眾的失望;要大力弘揚務實作風,加強擔當精神培育,通過先進典型宣講、反面案例警示,推動“形式之待”回歸“務實之態”,讓每一項“有待”都經得起實踐和群眾的檢驗。
以閉環落實補位“遺忘之待”。一些“有待”事項之所以長期懸置,根源在于推進無跟蹤、考核難量化、問責缺剛性的機制缺陷。久而久之,“干與不干一個樣、快干慢干無差別”便會滋生懶政怠政,“有待”就成了“遺忘之待”。因此,必須完善“監督-考核-問責”閉環機制,建立“有待”清單,明確責任主體、時間節點與目標成效,讓“有待”事項可追蹤、可考核;要將“有待”事項落實情況納入干部評價體系,與評先評優、選拔任用相掛鉤,對積極作為、成效顯著的予以表彰激勵,對消極應付、拖延推諉的嚴肅追責問責,以剛性監督倒逼責任落實,樹立“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不一樣”的鮮明導向,讓“無人管”變成“有人抓”。
(揚州市委組織部 錢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