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在京召開,再次為基層減負工作錨定方向、注入動力。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常態化長效化推進作風建設的重要抓手。讓減負成效轉化為發展動能,為“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良好開局提供堅強作風保證,關鍵就在于緊盯實踐中的“新痛點”、錨定以民為本的“實坐標”、創新制度層面的“硬支撐”。
緊盯實踐“新痛點”,需以“脫虛向實”破題。減輕基層負擔,首先要直面實踐中的“新病灶”。會議指出的盲目決策、統計造假、基層隱形負擔等六大突出問題,正是基層減負最迫切需要破解的“堵點”。若僅停留在“砍會議數量、減報表頻次”的表面整治,放任隱形變異問題滋生,只會陷入“減了舊負、又添新負”的困境。必須堅持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用清單化管理厘清基層單位履職邊界,明確“必須為”的核心職責清單與“不可為”的權責禁區,把不該由基層承擔的職責堅決剝離,讓基層“權責對等”;從根源上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更要優化考核導向,將“留痕多少”換成“實績優劣”,把“報表完善度”轉為“群眾滿意度”,真正讓基層干部從材料堆里解放出來。
錨定民生“實坐標”,需以“減負提效”強基?;鶎訙p負的最終成效,要以群眾滿意為標尺。若減負后干部“松了勁”“懶了干”,便違背了作風建設與減負工作的初衷。黨員干部當樹牢正確政績觀,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把節省的時間精力用在為民辦實事上,從化解鄰里糾紛、改善人居環境等“小事”做起,在就業幫扶、公共服務等“民生大事”上發力,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減負帶來的作風之變。同時要在減負中提質,既需跳出“事務主義”的慣性,在鄉村全面振興的肌理中讀懂政策邏輯,在基層治理的煙火里把握群眾需求,以認知升級對接時代要求;更要靠“實干擔當”推動“藍圖落地”,以“實績實效”銜接“民生期待”,真正讓減負的“減法”,轉化為民生獲得感的“加法”。
基層減負“長效化”,需以“制度剛性”護航。形式主義具有頑固性與反復性,決定了整治工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墩涡问街髁x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的制定出臺,正是要以制度之力筑牢長效防線。要持續深化已有整治,不滿足于“控數量”的表層減負,更要做“提效能”的深層革新,抓好問題整改“后半篇文章”。要健全動態發現問題機制,主動“沉下去”捕捉苗頭,從基層干部的日常工作中看負擔變化,從群眾的家常話里聽隱形問題,“精準攔截”形式主義新變種。更要壓實各方責任,強化各級黨委主體責任,通過常態化評估、典型引路等方式,讓減負規定真正落地生根、長效見效。
(寶應縣委組織部 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