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提出:“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勝。’”一語道出古人對憂患與安逸較為清醒的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應對挑戰、克服危難中,往往能凝聚起更強的力量,煥發出新的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清醒認識前進道路上進行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交匯點上,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既要秉持“不畏多難”的勇毅品質,更需警惕“無難”狀態下可能潛藏的種種考驗,涵養“畏無難”的清醒與自覺。
然而,與“多難”的顯性考驗相比,“無難”的狀態往往更具隱蔽性和危險性,故而更需常懷“敬畏”之心。此“畏”絕非害怕與退縮,而是一種深刻的警醒與審慎的遠見。其一,“畏無難”是“畏”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懈怠癥”。一些單位或干部在取得一定成績后,容易產生“歇歇腳”、“松口氣”的想法,滿足于“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績不多年年有”,逐漸消磨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其二,“畏無難”是“畏”麻痹大意、喪失警惕的“麻木癥”。“承平日久,怠惰乃生”,若長期沉湎于“無難”的舒適區,便會忽視潛在風險,如同“溫水煮青蛙”,待問題積重難返則為時已晚。其三,“畏無難”是“畏”能力退化、本領恐慌的“軟骨癥”。刀不在石上磨則銹,人不在事上練則鈍。沒有復雜環境中的摔打錘煉,干部的斗爭經驗、應變能力、群眾工作本領就會逐漸鈍化,陷入“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困境。
“畏無難”的本質,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的“憂患意識”。《孟子》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總結后唐莊宗李存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教訓,正在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對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而言,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懈怠、自滿,就是缺乏自我革命的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將“畏無難”內化為一種精神底色,時刻保持對內外形勢的清醒洞察,對自身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
那么,如何將“畏無難”的清醒自覺,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實際行動?關鍵在于要主動“尋難”、“找苦吃”,勇于自我加壓,堅決跳出“舒適區”。對于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而言,不能只挑那些易出政績、風險小的“太平事”來做,而要主動請纓到那些矛盾多、困難大、任務重的崗位上去經受鍛煉。要敢于接“燙手山芋”,樂于鉆“矛盾窩”,把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作為最好的課堂,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對于組織部門來說,必須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用人導向,把那些在關鍵時刻豁得出、沖得上的干部用起來,把那些敢于并善于解決復雜難題的干部選上來,形成“在困難中磨礪、在擔當中成長”的良性循環。同時,要建立健全常態化的風險研判、評估、預警和協同處置機制,即使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也要經常性地“潑點冷水”、“敲敲警鐘”,引導廣大干部勤于查找短板、勇于發現隱患,真正做到“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溫室里養不出傲雪的青松,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湛的水手。“不畏多難”是沖鋒陷陣的勇氣,是敢于斗爭的錚錚鐵骨;“畏無難”則是行穩致遠的智慧,是“永遠在路上”的清醒與堅韌。二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干部成長成熟、事業接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新征程上,前景無比光明,挑戰亦前所未有,廣大黨員干部須在風高浪急中劈波斬浪,于風平浪靜時見微知著。唯有如此,才能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真正擔負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書寫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壯麗篇章。
(揚州市邗江區委組織部 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