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的出臺,為深化拓展基層減負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為基層減負已成為一項關乎黨風政風、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但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非一日之寒,一些地方容易滋生“越減越重”,“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的現象,最后陷入“制度陷阱”之中。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減負本意是讓干部輕裝上陣,讓基層干部心無旁騖抓工作、惠民生,然而部分地方為了落實減負要求,簡單地修改制度文件,想通過“留痕”管理實現過程監督,用數據量化來評估減負成效。但結果卻是,基層干部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去填報各類表格、上傳照片、應付各種線上打卡,陷入“指尖上的負擔”。這種以新形式取代舊形式、以數字負擔替代紙面負擔的做法,本質上是“穿新鞋走老路”,讓基層干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破解減負的“制度陷阱”,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標本兼治,推動減負工作從“治標”向“治本”深度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形式主義少一些、真抓實干多一些,矛盾也會少一些,實績也會多一些。”上級機關部門在制定政策、部署任務時,必須強化“一線視角”和“基層立場”,充分開展調查研究,問需于基層、問計于基層。要充分厘清部門與屬地的權責邊界,優化工作流程,從根源上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不合理的考核,避免以“屬地管理”為名,將責任一股腦地推給基層,將責任與壓力層層下移、無限傳導。要大力整合簡化各類線上工作平臺,打破數據壁壘,實現跨部門的信息共享,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干部少跑腿”,避免基層干部在不同系統之間重復錄入、多頭報送。為基層減負,既要減壓,也要賦能。要深刻改變“以痕跡論英雄”的評價導向,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為敢于擔當、踏實做事的基層干部撐腰鼓勁,不斷激發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為基層減負是一場深刻的作風革命,更是優化治理效能、夯實執政根基的長遠之計。走出“越減越重”的困境,規避“制度陷阱”的危害,必須以馳而不息的韌勁、久久為功的恒心,持續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頑瘴痼疾亮劍,要用制度的“減法”換取治理的“加法”,真正把廣大基層干部從繁多的迎檢考核中解脫出來,讓雙腳踩進田間地頭,用雙手觸到民生溫度,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暢通,才能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跑出基層治理“加速度”。
(灌南縣新安鎮組織委員、統戰委員 王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