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群眾的事,看似瑣碎細微,卻連著萬家燈火、關乎民生冷暖。對黨員干部來說,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絕不能只是一句空洞口號,必須融入日常、做在經常。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基層情況復雜、問題多樣,群眾訴求多元復雜,絕不是一句“有困難”能概括的。要沉下心來傾聽實情,變“填表式”調研為“交心式”走訪,帶著問題走村入戶、談心交流,在拉家常中聽真話、摸實情,把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摸準吃透,讓行動始終對準群眾需求。要主動靠前發現需求,通過善察細節、勤思癥結,練就見微知著、未動先覺的敏銳,善于從老人就醫的奔波、子女就學的焦慮、農民工就業的迷茫等具體場景中捕捉民生信號,把工作做在群眾開口之前、需求之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群眾什么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句溫暖的話語、一次及時的回應、一份耐心的解釋,看似細微小事,卻能積累信任、凝聚民心。要始終懷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開展工作,把群眾的難事當成自己的家事,站在群眾角度體會冷暖、感受憂樂,不僅在群眾遭遇急難時主動上前、在群眾面臨困境時搭一把手,更要多問一句“還有什么需要幫忙”,多跟一步“問題解決得怎么樣了”。要多一分耐心體諒,面對群眾的疑問不敷衍、面對群眾的情緒不急躁,多講群眾聽得懂的俗語白話,少說脫離實際的官話套話,多思考“我能為群眾做什么”,少糾結“這事該不該我管”。
為政貴在行。基層工作直面矛盾淤積點、民生關切點,許多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敢于較真碰硬、善于攻堅克難。要做起而行之的攻堅者、矛盾問題的終結者,主動把責任扛在肩上,遇到問題不回避、碰到困難不退縮,面對歷史遺留的“硬骨頭”、群眾反映的“老大難”,敢于拍板定策、牽頭推進,用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同時,要堅持系統思維、科學施策,對能立即解決的,立行立辦、不留尾巴;對需要持續攻堅的,明確路徑、動態跟蹤;對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問題,牽頭協調、聯動處置,確保“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群眾的冷暖是工作的“溫度計”,群眾的笑臉是最好的“成績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從沒有高深理論可依,唯有一顆真心、一點耐心、一份責任心。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輕視小事、不敷衍細節,從群眾盼的事入手、從難的事發力,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真正讓群眾的煩心事越來越少、獲得感越來越多。
(東海縣山左口鎮張洪源、東海縣委組織部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