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是承載黨和國家事業薪火相傳的“青春力量”,其成長質量不僅決定當下改革發展的推進效能,更關乎未來數十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基。當前,面對新技術革命浪潮與基層治理格局的深刻變革,傳統“按部就班”的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唯有以創新思維搭建成長載體、優化培育路徑,才能讓年輕干部在時代考驗中真正扛起重任。
破繭式歷練,重塑年輕干部攻堅能力。相較于簡單的崗位輪換,要打破“溫水煮青蛙”的思維定式,建立“重大任務+專項挑戰”的實戰歷練機制,把年輕干部“派”到數字改革發展的“主戰場”,讓他們在搭建數字化平臺、推動產業升級中,掌握技術賦能的“硬本領”。“沉”到基層矛盾化解的“第一線”,讓他們在傾聽群眾訴求、協調利益糾紛中,練就群眾工作的“軟技巧”。“壓”到應急體系建設的“最前沿”,讓他們在應對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中,提升臨危決斷的“真能力”。這種歷練絕非“蜻蜓點水”式的體驗,而是通過設定清晰的階段性目標、開展精準的過程性評估,推動年輕干部在解決真問題、啃下“難啃的硬骨頭”中,實現從“知識型”向“實戰型”的能力躍遷。
靶向式賦能,補齊年輕干部問題短板。培育年輕干部不能搞“大水漫灌”,需要精準對接崗位需求與干部短板,構建“需求調研—課程定制—跟蹤反饋”的閉環培養體系。針對數字化時代的治理需求,開設智慧治理、數據研判等前沿課程,幫助年輕干部打破“數字鴻溝”,掌握用技術賦能工作的方法。圍繞基層工作的痛點難點,開展群眾工作方法、矛盾調解藝術等專題培訓,讓年輕干部學會用“接地氣”的方式解決群眾難題。聚焦風險防控的關鍵領域,組織應急模擬演練、政策風險評估等實戰教學,提升年輕干部“防風險、守底線”的意識與能力。通過“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精準賦能,幫助年輕干部避開成長中的“彎路”,快速構建適配崗位需求的能力體系,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多面手”。
常態式激勵,激活年輕干部內在動力。年輕干部的成長,既需要“壓擔子”的外部推力,也需要“強動力”的內在支撐。要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打破“論資排輩”的隱性壁壘,讓實干者有舞臺、有為者有地位。在考核評價上,不唯“數字”、不唯“痕跡”,將群眾滿意度、工作實效作為核心標尺,讓年輕干部的付出被看見、被認可;在職業發展上,堅持“憑實績用人”,為敢闖敢試、實績突出的年輕干部開辟晉升通道,讓他們感受到“有為就有位”的價值導向;在關懷保障上,既要關注工作表現,更要關心思想動態與生活需求,及時疏導工作壓力、解決實際困難,讓年輕干部感受到組織的“溫度”。這種“長效化激勵”不是短期的“強心針”,而是融入日常的“動力源”,能讓年輕干部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熱情,在為民服務的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成長為對黨忠誠、不負人民負責的可靠力量。
(興化市委組織部 張學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