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建議,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群眾的聲音里或許就藏著治理的痛點、發展的堵點、民生的難點,每一條建議都是感知民聲民情的窗口,每一次傾聽都是凝聚民心民力的良機。黨員干部唯有時刻心系群眾、主動融入群眾,做到真聽會辨多落實,才能聽到實話、察到實情、收到實效,真正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
涵養“俯身聽民聲”的自覺。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群眾建議是政策的源頭活水,傾聽群眾建議的核心要義在于以真誠打通民意通道,而非流于形式的“走過場”。當前,要警惕部分調研耽于“車窗看景”“材料匯報”,把群眾的欲言又止當作無話可說,把群眾的委婉表達視為滿意認可,這種“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傾聽,看似身在基層,實則心在墻外,終究難以觸及實情。真正的傾聽,不是形式上的“蹲下來”,而是思想上的“沉下去”,以平等姿態敞開言路、接納眾聲,將傾聽內化為一種政治自覺和工作習慣。這就要求黨員干部主動邁開步子、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從機關大院走向田間地頭、社區樓棟,在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的“拉家常”中,在灶臺邊問生計、田埂上問收成的交流里,捕捉未加修飾的第一手民情。唯有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姿態,用真心換民心,才能讓群眾敢說真話、愿吐心聲,真正架起干群溝通與信任的橋梁。
錘煉“慧眼辨良言”的能力。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群眾的意見建議因立場、認知差異呈現多元特征,既包含關乎長遠發展的戰略遠見,亦不乏聚焦現實困難的迫切訴求。若缺乏科學辨析與理性審度,極易陷入“照單全收”或“一概否定”的誤區。“集眾思,廣忠益”絕非意見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舉一反三的辯證過程。黨員干部需以“鄒忌之鏡”為鑒,提升見微知著、去偽存真的政治判斷力,警惕“順耳話”中的隱蔽問題,善從“逆耳言”中捕捉真訴求。要像精準把握“背簍專線”“藥事快遞”等民生需求那樣,厘清共性與個性、短期與長遠,在紛繁民意中找準“最大公約數”。唯有練就這般“火眼金睛”,才能穿透表象抓本質,真正做到辨得準、理得清,讓政策兼具民生溫度與實踐理性。
扛起“實干解民憂”的擔當。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聽建議的最終目的在于解難題,若僅將建議“記在本上、掛在嘴邊”,再懇切的傾聽也會淪為“空中樓閣”,再精準的甄別也會成為“紙上談兵”。群眾不需要“承諾表演家”,而需要“實干行動派”。“人民公仆”楊善洲傾聽群眾的“呼聲”,扎根大亮山22載,將荒山化為林海;“四有”書記谷文昌匯集群眾智慧,筑起“綠色長城”直面東山島風沙之患,把群眾的“愁心事”辦成“放心事”。學習先進榜樣,須把群眾訴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以釘釘子精神啃硬骨頭,杜絕聽而不辦、辦而不實,讓群眾呼聲有回音、訴求有回應。要將群眾建議“金點子”轉化成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暢通訴求表達渠道,主動反饋工作進展,讓群眾親眼看到變化、親身感受到實惠,于善作善成中彰顯公仆本色。
(徐州市委組織部 邵譽頡、張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