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首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制定出臺為基層減負的制度規范,直指“小馬拉大車”的治理痛點。為基層減負,核心在于“減”與“賦”的辯證統一:既要破除束縛手腳的枷鎖,更要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回歸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本位。
減“痕跡”之繁,賦“實績”之重,讓實干導向立起來。適當留痕是工作所需,但過度依賴“紙面政績”,以材料厚度代深度、表格數量掩質量,易異化為沉重負擔,扭曲實干導向,消耗干事熱情。《若干規定》明確要求“不把是否開會發文、拍照留痕、制作學習筆記等作為評判工作優劣的標準”,正是為了引導干部聚焦實績干實事。當“干成什么”“群眾滿意”成為硬道理,干部自然會將功夫下在“實”處,汗水灑在“績”上。落實減負要求,須既精簡考核事項、優化考核指標,堅決砍掉脫離實際、冗余煩瑣的留痕;又樹牢“實績標尺”,推動考核重心從“紙上”到“地上”,聚焦問題解決成效、群眾滿意度、發展貢獻度,在為民服務的現場檢驗實效,讓干事創業的激情不斷迸發。
減“指尖”之擾,賦“腳尖”之力,讓為民情懷沉下去。數字工具本是增效利器,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卻成為新的負擔——群組轟炸、強制打卡、重復填報,讓基層干部淪為“數據搬運工”,既會割裂干群聯系,又會讓政策懸空,難以感知真實的民情冷暖。減負不是否定技術價值,而是堅決整治“指尖”亂象,通過數字賦能,將干部從“指尖”之擾中解放出來,把省下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投向“用腳步丈量民情”的廣闊天地。干部只有沉下身心、邁開步子,深入一線察實情、聽民聲、解民憂,才能讓政策制定更接地氣,服務供給精準滴灌,讓治理效能在“腳底板下出真知”中得到提升。
減“問責”之泛,賦“厚愛”之溫,讓擔當精神強起來。問責是必要手段,但若泛化、簡單化,則會挫傷銳氣。《若干規定》強調,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統籌做好追責問責和容錯糾錯工作,傳遞出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的鮮明信號。減負應當避免“一刀切”,只有既“劃清底線”,又“撐腰鼓勁”;既有“原則”,又有“溫度”,才能打消干部思想顧慮,激發干部“闖”的銳氣和“創”的活力。應營造“試錯容錯”的寬松環境,為銳意改革、大膽探索者卸下包袱,推動政策、資源、培訓向一線傾斜,讓干部干事有平臺、成長有通道、生活有保障。
(南京市秦淮區五老村街道 湯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