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chǎn)黨人無論是想問題、搞研究,還是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而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共產(chǎn)黨人的黨性原則。”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語言表達絕非小事。話說好了,政策就“活”了;話說擰了,好事也“黃”了。廣大黨員干部掌握群眾語言這一重要工作方法,在說好“百姓話”中辦好“百姓事”,讓溝通更加通暢、政策更易落實、服務更顯溫度。
大白話生動形象、通俗明了,往往三言兩語就能直抵人心。縱觀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善用鮮活生動的群眾語言,始終是團結群眾、宣傳真理、推動工作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詮釋制度自信,樸實的話語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廣為流傳,正是因為立足群眾視角、貼合生活實際,真正說到了老百姓的心窩里。面對群眾時講話穿靴戴帽、言之無物,宣講政策時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動輒“嚴格落實”“扎實推進”等空泛表述,卻說不清具體如何落實、怎樣推進,這樣的語言不僅落不到群眾耳中,更入不了群眾心里,自然察不到實情、辦不成實事,使得群眾工作失去準頭、難見成效。
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善用群眾語言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功,廣大黨員干部要沉到一線學說大白話,主動走出機關、深入基層,將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工廠車間當作“語言課堂”,與群眾坐一條板凳、拉家長里短,甘拜群眾為師,在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中,洗去“官腔官調(diào)”、培養(yǎng)“群眾語感”,積累帶著泥土氣息、充滿生活溫度的俗文俚語。要勤思善悟讀懂群眾心,善于從群眾的樸素表達中把握其認知邏輯和思維習慣,把零散、感性的“土方言”“俏皮話”加以梳理總結,真正搞清楚群眾關注啥、習慣怎么聽、樂意怎么聊,讓說出的“大白話”自然貼切、不顯生硬,與群眾精準“對上頻道”。要融入實踐多些泥土味,在政策宣講、矛盾調(diào)解、組織動員等實際工作中,自覺把深刻理論“掰開揉碎”、將抽象政策“轉化翻譯”,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解讀為“讓家鄉(xiāng)更富更美”,把民生保障政策比喻為“為老百姓撐起保護傘”,這種一聽就懂、一想就通的樸實語言,群眾才愿意聽、聽得進,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言為心聲,語為人鏡。與群眾打交道,語言通了,感情才能融,工作才能實。廣大黨員干部既要通曉書面語的規(guī)范嚴謹,更要精通“大白話”的煙火氣息,把話說進群眾心坎里、把事辦到群眾急需處,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匯聚民力,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走得穩(wěn)、行得遠。
(東海縣委組織部張和悅、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