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以“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的銘訓警醒自身,三度受命而三度躬身,詮釋了中華文化中謙遜謹慎的為政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這一典故,告誡黨的干部,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新時代黨員干部應當汲取為政修身的精神滋養,時刻牢記“傲”的危害、保持“謙”的姿態。
謙恭,源自對“位”的清醒認知。職位每升一階,責任便增萬鈞。昔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正是因為深諳“權”與“責”的辯證統一,害怕片刻懈怠便會辜負重托。新時代新征程沒有局外人、旁觀者,只有行動派、實干家。必須時刻牢記身份,積極投身其中,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尚書》有言,“滿招損,謙受益”。越是取得成績,越要保持清醒;越是得到重用,越要反躬自省。切不可因一時功績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一朝得勢而趾高氣揚,否則只會站得越高、摔得越慘。應當戒驕戒躁、涵養氣度,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以低調務實、不圖虛名的作風,踐行“人民公仆”的初心使命。
謙恭,出自對“權”的深沉敬畏。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之于公則利國利民,用之于私則傷己傷民。公儀休“拒魚常食魚”,就是對權力的審慎和對自身的警醒。古語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用權不可任性,必須時刻繃緊紀律之弦,把握權力邊界,不碰“紅線”,不闖“雷區”,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當然,“畏權”不是畏首畏尾,而是要在遵規守紀的前提下,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當前改革發展任務繁重,更需要干部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把權力真正用在該用的地方,向矛盾出手、對問題亮劍,真正為人民用好權、盡好責。
謙恭,歸于對“公”的堅定執著。俯下身去,是為了傾聽民意、貼近民生。權為民所賦,當為民所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制定政策多讓群眾參與,干事創業多看群眾需要,工作成效多請群眾評判,以實際行動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崗位是奉獻的平臺,而非炫耀的資本。黨員干部當如拓荒牛,深耕細作不言苦;亦當如春雨,潤物無聲不求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默默耕耘、無私奉獻。應當始終擺正位置,常除非分之想,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物欲所累,多做利民惠民之事,不為損民擾民之舉。
“春風得意”之際,最易成為“得意忘形”之時。黨員干部務必時刻保持政治定力,切不可在恭維和頌揚聲中迷了“魂”,也不能在榮譽和功績前失了“神”。應當認識到,謙恭不是故作姿態,而是植根于心的修養;躬身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外化于行的品格。唯有時刻自敲警鐘、嚴守操行,方能做到“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
(鹽城市委組織部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