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固,系于承重墻;事業之興,系于擔當者。靜默矗立于樓宇中的承重墻,雖僅占三四分,卻以堅韌之軀撐起廣廈萬千、維系結構安全。此中道理恰與干部隊伍中那些知重負重、守責盡責的擔當者相映生輝——他們正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承重墻”,于無聲處扛千鈞之重,于風雨中護萬家安寧。
承重墻之特質,首在“承重”之能。它不尚浮華,唯務堅實,將屋頂樓板之壓力、風雨震蕩之外力盡數吸納化解,轉化為自身的穩固支撐。此非消極承受,而是一種積極的、結構性的擔當。干部之擔當,亦復如是。真正的擔當,絕非一時興起的豪言,而是千磨萬擊之堅勁,體現在處于復雜局勢中的科學研判、邁入改革深水區的攻堅克難、面對急難險重時的挺身而出。正如焦裕祿于風沙中筑起綠色屏障,其脊梁已化作蘭考大地上的不朽棟梁;黃文秀在扶貧路上以青春丈量責任,用小肩膀擔起百坭村的幸福渴望。他們猶如“承重墻”般,扛著改革發展的重擔,擔著服務群眾的使命,煉就一身“鋼筋鐵骨”,撐起一方“幸福天地”。
承重墻之價值,貴在“負重”之穩。它深植于地基,與整體結構緊密咬合,形成最為可靠的支撐體系。此穩定并非孤立可成,而是科學布局、系統協作的成果。一名干部的“承重”能力絕非僅憑個人孤勇便可鑄就,其既源于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也系于對大局大勢的深刻把握,更成于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若根基不牢、站位不穩,便如立于流沙之上的墻體,稍有風雨便可能傾覆。干部當如“承重墻”般筑牢思想根基,不斷錘煉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能扛重擔、穩如泰山。同時,須如“承重墻”與其他構件協同受力一般,善于團結協作,凝聚眾智眾力,形成“千斤重擔眾人挑”的合力,唯此方能于風雨來襲時巋然不動,保障事業發展的安全穩固。
然須警醒,承重墻雖堅,亦需用心維護,忌加無故之損。對于干部這支“承重”隊伍,組織應倍加愛護、加強鍛造。既嚴格管理,經常提醒提示,防止“墻體”被蛀蝕破壞,確保其純潔堅固;又科學“施工”,把真正能“承重”的干部選準用好,放在關鍵崗位,使其才華有施展之地,重擔有可承之肩;更應持續“加固”,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助其不斷增厚底蘊、提升本領,永葆擔當的硬核實力。唯有讓每一面“承重墻”都堅不可摧、位置得當、接力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廈才能層臺累榭、高聳入云。
(連云港市連云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編辦主任 張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