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贏得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擁護。”基層治理得好不好,執行的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干部,落腳點在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街道作為基層治理的“一線指揮部”,必須以人民滿意為標尺,堅持黨建引領,著力鍛造高素質干部隊伍,提升治理效能,繪就和諧宜居的基層治理新畫卷。
黨建引領,筑牢基層治理“紅色堡壘”。“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要強化思想引領,堅持把黨的創新理論作為“定盤星”,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資源,打造“云林新韻”理論傳播品牌,構建“頭雁領學+矩陣宣教”雙輪驅動模式,創新推出“點單式”宣講服務,切實增強干部投身基層治理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完善組織架構,選優配強支部班子,延伸組織觸角,創新服務供給模式,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不斷深化。拓展工作視野,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在企業、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等領域有效覆蓋,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黨建網絡,將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高質量治理。
實踐礪才,培育基層實干“行家里手”。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基層治理涵蓋民生、環境、治安等諸多領域,問題復雜多樣,要求治理工作者具備扎實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緊扣基層實際和干部崗位職責“靶向”施策,開展精準化履職能力訓練,通過在職教育、在線學習、專題研修等方式,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推動干部掌握矛盾化解、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知識,有效克服本領恐慌。堅持實戰磨礪,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深入實施“戶外課堂”“青云鑄盾”“青云研學營”等一批干部培育項目,引導干部眼睛向下察實情、腳步向下接地氣,深入小區樓棟、融入群眾之中,聽民聲、紓民困,在直面訴求、破解難題中錘煉意志、砥礪作風。
人民為本,提升基層治理“滿意指數”。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數字化賦能、網格化管理等方式,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著力破解供需矛盾,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增強公共服務可及性和便利性,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科學化、人性化,推動實現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精準識別與高效化解,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體活力,搭建協商議事平臺,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鼓勵引導群眾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推動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建設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無錫市錫山區云林街道黨工委書記 蔣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