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老百姓的事,關鍵在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發展經濟、搞好鄉村治理”。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黨。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著力在筑牢基礎、匯聚賢能、做強產業上下功夫,不斷推動黨建工作與鄉村全面振興深度融合、同向發力,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的發展動能和治理效能。
筑牢組織基礎,夯實鄉村全面振興“壓艙石”。“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層黨組織是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心骨”,只有把組織建強、隊伍帶活、服務做實,才能讓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構建聯動格局,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發揮鎮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打破村莊壁壘,推廣“強村公司”等新模式,統籌資源、資產、資金,推動村莊從“各自為戰”向“抱團發展”升級,實現區域協同共進。突出黨員示范,變“個體出色”為“群體出彩”。深入開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行動,引導黨員在產業發展、技術推廣、鄉村建設一線沖在前、干在先。通過“黨員帶頭種、帶著群眾干”等方式,組建互助小組,分享經驗、共享資源,真正讓“黨員紅”帶動“產業興”。優化陣地功能,變“被動響應”為“主動服務”。用好村級黨群服務中心主陣地,創新打造“上門說事”“板凳議事”等移動新場景,推行“現場辦、立即辦、高效辦”機制,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及時化解矛盾,將服務送到家門口、做到心坎上。
建強人才隊伍,鍛造鄉村全面振興“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人才是鄉村發展中最活躍、最關鍵的要素,只有持續強化人才隊伍培育,有效破解農村缺人才、產業缺能人、發展缺活力的困境,才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配強基層發展“頭雁”。聚焦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高標準做好換屆準備,實施“一村一策”研判和“換屆備才”計劃,注重從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中選拔培育后備力量。建好用好“頭雁庫”,加強跟蹤培養和實踐鍛煉,推動后備人才加速成為能扛風雨的“硬稈苗”。育強事業發展“雛雁”。健全年輕干部選育管用全鏈條機制,通過“青年干部座談會”“導師幫帶制”“一線練兵”等方式,為年輕干部搭建成長平臺,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鼓勵引導年輕干部在急難險重任務上強作風、長本領,助力快速成長成才。匯聚各方賢能“群雁”。實施“人才回引”計劃,優化人才服務“大禮包”,吸引本土高校畢業生、致富能手等返鄉創業興業。緊盯人才關心的“關鍵小事”,設立“一站式”服務平臺,解決其后顧之憂,讓人才安下心、扎住根。注重搭臺賦能,整合資源開展技能培訓,培育創業項目,形成人才匯聚、群策群力的生動局面。
做強特色產業,點燃鄉村全面振興“強引擎”。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堅持黨建與產業“雙融雙促、雙進雙長”,才能讓鄉村產業“強起來、活起來、旺起來”,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支撐。強鏈固本,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發揮產業鏈黨組織牽頭抓總作用,整合鏈上資源,分類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堅持“靶向升級、模式創新”,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建材、服裝紡織等傳統產業,推動其向綠色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轉型,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補鏈提質,增強產品市場“附加值”。依托黨建牽引,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圍繞重點產業開展精準招商。推動現有特色包裝產業向環保化、定制化、多領域拓展,食品、新材料等產業向精深加工延伸,同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讓“小產品”對接“大市場”,實現“附加值”與“競爭力”雙提升。延鏈融合,培育新興業態“增長點”。強化全鏈條思維,積極培育新業態,以“黨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抓手,探索“農文旅+養老”“銀發經濟+特色產業”等融合模式,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現代化的鄉村產業發展體系,讓村級經濟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連云港市贛榆區贛馬鎮黨委書記 周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