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選人用人要加強黨性鑒別,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誠度廉潔度。”黨性強不強,看的不是誰表態多、調門高,而是看事情做得實不實、百姓過得好不好。組織部門要在困難一線、任務一線、基層一線去考察識別干部,從他們解決問題的具體實踐中觀其德、鑒其心,做到依事察人、以事鑒人。
從急難險重的擔當中鑒別黨性。黨性強不強,往往在極端情境、重大考驗面前展現得最充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北京特大暴雨中,“最美公務員”孟二梅在斷水、斷電、斷網的極端困難條件下,組織群眾救助近千名滯留乘客;“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于海俊身先士卒帶領撲火隊撲救林場火災,最終在滅火戰斗中英勇犧牲。在急難險重時刻,他們挺身而出,用行動詮釋了擔當作為、展現了堅強黨性。要把黨員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的表現作為重要標尺,建立一線考察紀實制度,通過列席會議、跟隨工作、現場走訪等方式觀察記錄黨員干部應對危機狀況的一手信息,聚焦實績考察實際效果,看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推動了發展,其成果是否能經得起人民的檢驗。
從平凡崗位的堅守中鑒別黨性。黨員既要在緊要之時挺身而出,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干出實績;既要看關鍵時候能不能扛得住,也要看漫長歲月里能不能靠得住。緊急事件考察的是一時,日常實績考察的是一貫。“時代楷模”黃大發帶領村民歷時36年在懸崖絕壁鑿出近10公里的“生命渠”,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新愚公”李保國扎根太行山35年,用科技綠化荒山,帶領十余萬群眾脫貧致富。他們用一生的持續奮斗,彰顯了黨性的歷久彌堅。要建立日常履職紀實制度,將日常表現作為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通過無任用考察、隨機走訪等方式,變“急時評判”為“平時考察”;健全對干部在艱苦崗位、平凡崗位的長期考察機制,注重鑒別其在順境與逆境中是否初心不改、斗志不減;突出長期效益評估,既看顯績更重潛績,注重評估工作的長遠影響和綜合效益,在年復一年的涓滴之功中鑒別政績觀的成色。
從群眾口碑的成色中鑒別黨性。干部的工作做得怎么樣,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谷文昌帶領東山群眾艱苦奮斗,將荒島變為綠洲,身后贏得了群眾“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深切愛戴;“百姓書記”王伯祥帶領壽光群眾用“綠色革命”把“鹽堿灘”建成“中國蔬菜之鄉”。無私的黨性修養擦亮群眾的口碑成色。要延伸考察半徑,由事及德,將考察視角從工作表現延伸至生活圈、社交圈,把干部的為人處事、家庭鄰里等“私德”表現,作為檢驗其黨性原則和宗旨意識的窗口;豐富考察手段,綜合運用信訪核查、隨機走訪等多種方式,立體印證干部的黨性修養;強化結果運用,對群眾真心認可、口碑過硬的干部,要在選用獎懲中體現導向,讓“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成為鮮明的用人準則。
(宜興市委組織部 楊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