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抓落實務必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方法論指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深刻把握并嫻熟運用這一方法,對于以實干實績迎接盛會、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精準識別“鎖”,是精準施策的邏輯起點。所謂“鎖”,便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形形色色的矛盾與問題。鎖有百種,構造各異;矛盾萬千,特點不同。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若不能洞悉癥結,便易陷入“一刀切”的誤區,導致“瞎指揮”的偏差。這就要求我們廣大干部,調研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至”一線,以“解剖麻雀”的細致,精準把握本地區、本領域的真實脈搏與問題本質,既要把“鎖芯”紋路看清,也要把“卡點”根源找準,避免主觀臆斷、以偏概全。當前,尤其在“十五五”規劃編制的關鍵階段,更需沉下去、摸得準,才能為后續施策打下堅實地基,真正將宏觀戰略的“大寫意”,精雕細琢為符合地方實際的“工筆畫”。
精準配制“鑰匙”,是抓好落實的關鍵所在。俗話說:“藥對癥,一張方;不對癥,用車裝。”倘若機械傳達、照搬照抄,無異于“一把鑰匙開百把鎖”,不僅鎖不開,更可能傷了鎖芯。“十五五”規劃的宏偉藍圖,正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去填充色彩。東部沿海當銳意創新,勇立潮頭;西部內陸須夯實根基,補齊短板;老工業基地要煥新重生,轉型升級。我們必須摒棄“萬能方案”的惰性思維,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深入分析問題本質的基礎上,為每一把“鎖”量身定制一把專屬的“鑰匙”。無論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產業升級,還是破解民生痛點、創新基層治理,都必須讓施策的“鑰匙”與問題的“鎖孔”嚴絲合縫,高度匹配。
鎖會生銹,鑰匙也要常磨。落實不是靜態的、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形勢在變,老問題可能衍生新枝節,新挑戰亦會不期而至,昨日的“萬能鑰匙”或許今天就已失效。這就要求我們保持敏銳與靈活,建立科學的監測評估機制,為政策執行裝上“聽診器”和“導航儀”,及時檢視效果,根據變化了的實際,對“鑰匙”進行再打磨、再優化。必須堅決克服故步自封的僵化思想,在反饋中完善,在調整中提升,確保各項舉措始終契合現實需要,持續釋放治理效能。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既是一種高度負責的科學精神,更是一種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攻堅克難、推進發展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必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廣大干部當深刻領悟這一科學方法,在調查研究中找準“鎖芯”,在實踐探索中配準“鑰匙”,努力形成一個從精準識別到有效破解,再到反饋優化的螺旋式上升閉環,以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迎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
(高郵市委組織部 謝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