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既是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制度深化,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當前,一些地方和干部對“過緊日子”存在認識偏差,將之與“干部躺平”“效能滑坡”簡單畫等號,導致在執行中走樣變形。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清醒認識到,“過緊日子”并非一時之策,而是長久之計,唯有把“緊”的要求內化為作風常態,外化為發展動能,方能以“時時緊”贏得“事事進”,在高質量發展中闖出新路、打開新局。
過緊日子,不是財政吃緊下的權宜應對,而是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必須堅守的治黨治國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控“三公”經費,到壓縮一般性支出,再到治理“文山會海”,無不體現“時時緊”的作風要求。古語云:“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條例》以制度形式明確公務活動標準、資產使用規范、公務接待要求,把節儉的要求轉化為硬約束。黨員干部當時時繃緊思想之弦、作風之弦,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分財政資金,把“緊”字刻在心上、落在行上,強化底線意識,養成精打細算、錙銖必較的工作作風,筑牢防浪費、反奢靡的堅固堤壩,為事業長遠發展夯基壘臺。
節儉從來不是保守退守,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持續為基層減負,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資源真正用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來。”一些人誤以為過緊日子會束縛手腳,甚至導致干部“躺平”,這種觀點混淆了“厲行節約”與“消極怠政”的根本區別。《條例》砍掉的是鋪張浪費的“花架子”,保護的是真抓實干的“真作為”。財政資金節儉一分,民生保障就厚實一分;行政開支壓縮一分,發展動能就釋放一分。“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過緊日子本質上是為發展積蓄能量。黨員干部要樹牢“用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意識,推動預算安排與使用效益掛鉤,把資金更多投向教育、醫療、養老、科技創新等關鍵環節,在節流中實現更高質量的開源,在精管中釋放更大的發展紅利。
“緊”與“進”并非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只講“緊”不求“進”,容易陷入機械執行、層層加碼的形式主義;只求“進”不顧“緊”,則可能重回鋪張浪費、粗放發展的老路。貫徹《條例》,既要“緊”得有章法,也要“進”得有實效。要強化制度執行,嚴格審批程序,推進資產共享共用、集約管理,堅決堵住跑冒滴漏;更要以改革思維破題開路,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廣無紙化辦公、視頻會議、線上審批,用技術手段降本增效。要把節儉與便民結合起來,把減支與提能統一起來,讓群眾感受到作風轉變帶來的實實在在便利。古語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廣大黨員干部更應增強歷史主動,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時時緊”的作風優勢轉化為“事事進”的治理效能,讓黨政機關真正成為運轉高效、廉潔自律、群眾信賴的堅強堡壘。
(淮安市清江浦區武墩街道 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