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群眾的口碑,從來不是靠大張旗鼓的宣傳造勢換來,而是在默然無聲的實干篤行中積累。在追求政績、彰顯作為的當下,不少黨員干部急于用“有聲”的舉措證明自己,卻忽視了“無聲”的口碑才是衡量工作成效的終極標尺。真正的為民擔當,不在于口號多響亮、場面多熱鬧,而在于能否沉下心來解民憂、紓民困,“無聲”的群眾認可,勝過一切“有聲”的自我標榜。
反觀現實,一些干部對“有為”的理解出現偏差,陷入“有聲”的誤區。有的熱衷于搞“形象工程”,把精力用在修建氣派的景觀大道、打造亮眼的示范點位上,只求媒體有報道、上級能看見,卻對背街小巷的積水難題、老舊小區的供暖問題視而不見;有的習慣靠“文山會海”體現重視,開不完的會議、發不盡的文件,看似忙得“有聲有色”,政策卻始終“懸在空中”,落不到群眾心坎里;還有的將“宣傳造勢”當成效,動輒搞直播帶貨、拍宣傳片,把“幫農助企”變成秀場作秀,群眾真正需要的技術指導、銷路拓展卻無人問津。這樣的“有聲”之舉,不僅耗費公共資源,更會涼了群眾的心,在干群之間隔起無形的墻。
“無聲”的口碑,藏在日復一日的堅守里,體現在解決“小事”的細節中。不需要刻意張揚,卻能在群眾的口口相傳中扎根。黨員干部要想贏得這份“無聲”的認可,首先要校準“為民”的坐標,褪去“功利心”,常懷“赤子情”。多到田間地頭走一走,少在辦公室里拍腦袋;多聽群眾的“吐槽抱怨”,少聽匯報里的“贊歌掌聲”,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群眾的“滿意與否”作為檢驗成效的試金石。
其次,要錘煉“務實”的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把小事辦實、把實事辦好。面對群眾反映的“房產證難辦”“辦事流程繁瑣”等問題,少些“再等等”“按規定來”的敷衍,多些“馬上辦”“想辦法辦”的主動;解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發展、教育醫療等難題,少些“花架子”“短平快”的思路,多些“謀長遠”“打基礎”的考量。正如那些默默扎根基層的駐村干部,不求鏡頭聚焦,只為幫村里修通致富路、引來好項目,用實實在在的變化,換來群眾發自內心的稱贊。
此外,還需筑牢“長效”的根基。建立常態化的群眾反饋機制,讓群眾的意見能隨時提、有人管、有回音;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看“顯績”,更看重“潛績”,把群眾滿意度納入考核核心指標,杜絕“重宣傳、輕實效”的傾向;落實容錯糾錯機制,為敢于沉下身子干實事的干部撐腰鼓勁,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為民服務中,不必為“沒響聲”的工作“沒政績”而焦慮。
(常州市武進區委組織部 吳城、陳龍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