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讓各族群眾廣泛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尋常巷陌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的日常瑣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枝葉小事”,恰恰是構成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最具體的單元,更是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正值決勝“十四五”、布局“十五五”之際,黨員干部需讀懂為民之道中的“小”與“大”,持續用心用情用力,一步步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小事”不小,因其連著“大民生”。一瓢一飲,關乎生活冷暖;一磚一瓦,連著萬家燈火。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一件件具體的“小事”來體現。老舊小區加裝一部電梯,解決的是老人出行難題,提升的是整個社區的宜居水平;家門口新建一個托育園,增添的是孩童的歡笑,播種的是成長的希望;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節省的是企業、群眾跑腿的時間,優化的是地區發展的營商環境。這些事,單看或許是“芝麻綠豆”,但匯集起來就是千家萬戶的“急難愁盼”。若是對群眾的“小事”漠不關心、推諉扯皮,久而久之,就會疏遠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所以,只有把這些“小事”辦實、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才能真正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讓“大民生”的畫卷充滿溫暖的細節。
“小事”見大,因其折射“大作風”。群眾的“枝葉小事”辦得如何,檢驗的是宗旨意識,考驗的是作風形象。是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還是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接地氣”?是滿足于“差不多就行”,還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把群眾訴求當作“麻煩事”,還是視為分內之責、主動擔當?不同的選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風。焦裕祿同志頂風冒雪訪貧問苦,孔繁森同志將一腔熱血奉獻給了藏區人民,他們關心關切的正是群眾最具體、最現實的困難。這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正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如今,黨員干部須傳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主動到基層一線去,到矛盾多、困難大的地方去,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來辦,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才能以扎實過硬的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小事”成勢,因其匯聚“大治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終要落腳到高效解決一件件民生實事上。現代社會是高度復雜的有機體,任何一個“微小”的社會問題,其背后都可能牽扯著復雜的系統關聯。解決停車難問題,需要規劃、建設、管理等多部門協同;治理黑臭水體,涉及環保、水利、城建等多個領域。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轉變治理理念,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善于運用系統思維,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實現精細化治理。要充分發揮科技賦能的作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精準識別民生需求,優化公共服務供給,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同時,要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治理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大家通過“社區議事會”“線上建言”等多種渠道,為身邊的“小事”建言獻策,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
(揚州市邗江區委組織部 王明君、孔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