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從精簡文件會議到規范督查考核,一系列舉措釋放出為基層松綁減負、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鮮明導向。廣大黨員干部當以此為契機,把更多時間和精力從會場轉移到現場,以實干擔當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
從“會場”轉向“現場”,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枝葉關情”的為民初心。我們黨自誕生起就將“人民”二字深深刻在旗幟上,從延安時期“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到新時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闡釋,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扎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歷史。會場雖能傳遞政策導向,但群眾的急難愁盼往往藏在街頭閑聊的弦外之音里、田間地頭的汗水中、辦事窗口的等待里。脫離現場的決策如同無源之水,即便條文完善也可能“水土不服”。當前,群眾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個性化訴求凸顯,僅靠會議室討論難以捕捉細微卻關鍵的民生“痛點”。要建立“群眾點單、干部接單”的響應機制,通過“民情日記”“現場接訪”等方式,將群眾訴求清單化、責任化,確保走訪帶著問題去、帶著答案回;更要完善“群眾評價”體系,把滿意度作為考核核心指標,促使干部從“會議室聽匯報”轉向“群眾家里問冷暖”,讓“為民辦實事”從會議議題變成生活實景。
從“會場”走進“現場”,少的是“空談”,多的是“求真務實”的作風。“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的形式主義,本質是“坐而論道”的虛浮。有的干部在會議室“夸夸其談”,對基層情況一知半解卻敢“指手畫腳”;在文件里“咬文嚼字”,對實際問題避重就輕卻能“自圓其說”。這種“紙上談兵”不僅解決不了問題,更會消解群眾信任。當“會場”真正走進“現場”,干部才能打破“信息繭房”,在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時發現真問題,在“解剖麻雀”式調研中找到硬辦法。培育“求真務實”的作風,要嚴格執行會議審批制度,對“可開可不開”的會議堅決取消,對“照搬照抄”的文件嚴肅追責,讓干部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領導干部要用好“一線工作法”,通過建立“問題臺賬—整改方案—成效反饋”的閉環機制,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每個問題都有“解決方案”、每項部署都有“落實路徑”。
從“會場”聚焦“現場”,減的是“負擔”,增的是“擔當作為”的激情。基層干部精力有限,若“迎檢報表”“會議記錄”成主業,“走村入戶”“排憂解難”便成了“副業”。過多會場消耗不僅加重負擔,更磨滅干事熱情,有人為會議材料“挑燈夜戰”,卻沒時間解決群眾困難;有人因頻繁參會“分身乏術”,對該抓的工作“敷衍了事”。讓“會場”聚焦“現場”,才能讓減負落到實處,讓干部卸下“無謂負擔”、燃起“干事火花”。激發擔當激情,需構建“減負+賦能”機制:“減負”上落實“無會日”“無文日”,清理考核評比,讓干部從“材料包裝”中解放;“賦能”上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撐腰,通過“現場教學”“案例研討”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樹立“實干者得實惠”導向,讓扎根現場、實績突出的干部有平臺、有地位,形成“不為開會耗精力,只為實干添動力”的良好生態。
(淮安市清江浦區委組織部 唐玲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