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確保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黨的領導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要將黨的領導貫穿治理始終,通過建強組織、聚合力量、創新機制,推動“黨建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筑牢組織根基,立穩治理“頂梁柱”。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層黨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心骨”,需從“人、機制、平臺”三向發力,把組織根基扎深筑牢。育強“領頭雁”。通過“群眾推薦+組織推薦+個人自薦”模式,把政治素質硬、群眾口碑好、治理有妙招的干部推到前臺;跳出傳統教學窠臼,打造“理論課堂”“模擬課堂”“現場課堂”“研討課堂”,提升基層黨組織書記一線履職能力。織密“組織網”。以單獨組建、聯合共建、融合帶建、區域統建為路徑,健全完善“街道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吸納在職黨員、老黨員及物業、執法等領域優秀黨員兼任支部委員,形成“支部進小區”全覆蓋。提升平臺“支撐力”。以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黨群服務驛站為依托,推行“空間共享計劃”,打造集政務辦理、民生服務、社群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看得見的服務”“摸得著的溫暖”,使其成為黨組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
凝聚多元合力,架牢共治“連心橋”。基層治理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眾人拾柴。黨組織要當好“搭橋人”,構建“黨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的共治格局。激活黨員先鋒“主力軍”。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七個專項行動為抓手,整合政法、教育、消防、住建等職能部門力量,推動黨員在校園安全中化身“安全哨兵”、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擔任“技術顧問”,在“一老一小”關愛中主動認領“微心愿”,讓“紅色細胞”在治理一線迸發出強大動能。暢通群眾參與“主渠道”。用活鄰里空間、青年會客廳、紅心議事亭等實體陣地,搭建留言板、微信群等線上“快車道”,升級“美好家園”積分制,拓展轄區商超、餐飲等積分使用場景,真正讓群眾在老舊小區改造、環境整治等事務中有參與權、有獲得感。鏈接社會治理“資源庫”。聚攏黨建“紅色朋友圈”,系統梳理“人員、陣地、服務、文化”四類資源清單,引導社區服務、公益慈善、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深度參與基層治理,著力破解“治理力量不足、服務資源分散”難題。
創新治理機制,擰緊服務“動力軸”。治理效能的躍升,離不開治理機制的創新賦能。要綜合運用數智化、法治化、社會化手段,推動治理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服務。構建“數字治理”新格局。依托街道“區域指揮平臺+村級網格中心”,拓展無人機“空中巡管”維度,實現“一網統管”無死角,結合“無人機吹哨,部門報到”快速響應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從“人治”向“數治”跨越。完善“矛盾化解”全鏈條。在“村(社區)調解室—網格員—黨員調解員”基礎上,整合“三官兩師”、老黨員等“調解能手”資源,通過個性化服務、專業化調解,將小矛盾、小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社區里的事社區了,街道內的矛盾街道平”。推行“精準服務”新模式。依托網格員日常走訪、居民議事會等渠道,按“急難愁盼”“日常所需”“個性訴求”分類建檔,結合“微幸福”項目等成果反饋,完善需求再調研、資源再調整,實現“群眾點單、組織接單、群眾評單”的精準服務生態,真正讓群眾感受到治理的溫度和精度。
(無錫市錫山區東北塘街道黨工委書記 盧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