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二字常被寫入文件、掛在嘴邊,是謀劃工作的起點、實干行動的表態。而“重抓”則藏在田間地頭的腳步里、項目攻堅的汗水中,是落實任務的腳印、取得成效的途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唯有將“重視”的態度轉化為“重抓”的行動,才能讓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重視”是落實的前提。無論是推進民生實事、攻堅改革任務,還是深化作風建設,只有先在思想上認清其重要性、緊迫性,才能樹立正確的目標導向,凝聚起行動的共識。“重抓”是落實的關鍵。沒有“重抓”的支撐,“重視”就會淪為空喊的口號,即便把“為民辦事”目標喊得再響,若不走進群眾家中察實情、沉到一線解難題,民生溫度也無法傳遞到群眾心里;即便把“作風建設”要求提得再高,若不針對問題抓整改、建機制強約束,優良作風也難以真正養成。
現實工作中,不乏“重視”停留在表面、“重抓”跟不上節奏的現象。究其原因,思想上還存在“怕麻煩、圖省事”“重痕跡、輕實效”等問題。畢竟“動動嘴皮子”喊重視容易,而“甩開膀子”抓落實,既要直面矛盾的“硬骨頭”,又要付出真金白銀的“硬投入”,還要承擔可能出錯的“硬壓力”,難度自然大得多。政策出臺不是“終點站”,落地見效才是“目的地”。若是任由“重視”與“重抓”脫節,政策紅利就會在“空轉”中損耗,民生期待就會在“拖延”中降溫,最終不僅讓工作成效打折扣,更會侵蝕政府公信力、疏遠干群關系,這是我們必須堅決杜絕的“硬傷”。
聚力“重抓”求實效,既是破解“政策懸空、落實乏力”問題的切入點,也是將工作藍圖轉化為實績實效的落腳點。領導帶頭要“領抓”,通過“跟我上”而不是“給我上”的行動,帶動全體干部把“重抓”的責任扛在肩上、落在實處。制度保障要“嚴抓”,優化任務分解機制、完善容錯糾錯與問責機制,避免“抓而不實”,讓“重抓”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把監督貫穿“重抓”全過程,既看“過程”也看“結果”,通過“真督實查”倒逼“真抓實抓”,確保每一項“重視”的工作都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宿城區委組織部陳俊杰、項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