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舉辦,各地技能高手齊聚一堂,展開精彩角逐。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以破立并舉的勇氣持續優化成長生態、拓寬從業路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破除“大水漫灌”,立產教融合新模式。技能并非與生俱來,練就精湛技藝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深化、技能迭代持續加速的今天,職業教育需要更加主動地與新質生產力同頻共振,積極適應時代變革。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緊跟產業升級步伐,加強校企合作,開設企業訂單班、產業定制班、跨學科融合班等新型教學單元。通過常態化聯合實訓、“雙師型”隊伍共享以及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共建,學生在學校就能深入體驗真實的生產環境,緊跟技術迭代的脈搏。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不能止步于在校培養,要打破“一訓了之”的培養局限,著力構建“階梯式”成長通道。通過貫通大師工作室進修、技能競賽淬煉等多元路徑,推動人才從掌握基礎能力向錘煉專項技能、形成創新素養逐步跨越。
破除“條條框框”,立人才評價新標尺。近年來,養老服務師、家政服務經理人等新職業不斷涌現,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支撐。面對新職業的不斷興起,“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頑瘴痼疾要不得,人才評價體系更應以能力為導向、以實績為依據,激活人才干事創業的“一池春水”。要堅持與時俱進,注重分門別類,遵循不同工種人才成長規律,建立科學合理、各有側重、動態調整的評價標準,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拿出“賽場看英雄,實踐驗本領”的硬核舉措,將關注點、工作重心從“發論文”“數篇數”“追帽子”轉向“干實事”“出實績”“做貢獻”上,把經濟績效、社會效益、成果轉化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真正讓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優秀者優先。
解除“后顧之憂”,立匠心培育新生態。環境好,人才聚,產業興。倘若技能人才在職業晉升中遇到“天花板”,在生活保障方面感受到“政策溫差”,不僅影響人才積極性的發揮、制約其成長空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破解這些發展堵點,亟需將心比心構建人才服務新范式。要抓好服務保障,用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人才服務大禮包”焐熱工匠情懷,從“一張床”到“一個家”的安居保障,從子女教育“綠色通道”到醫療養老“專屬禮包”,切實解決技能人才后顧之憂。更需在全社會厚植“匠星閃耀”的尊才愛才氛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讓“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成為時代強音,激勵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常熟市委組織部 陳飄云、張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