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平常的考核不能光盯著GDP增長了多少、建了幾個大項目,還要看欠了多少債。不能讓一些人擊鼓傳花,把問題留給后人。”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應既立足當下,又放眼長遠,堅持按規律辦事、按規矩做事,堅決防止“寅吃卯糧”“擊鼓傳花”等行為。
當前,絕大多數干部都能做到兢兢業業干工作、扎扎實實謀發展。但也有少數干部只顧眼前利益,任上風風火火搞工程、上項目,任期一到,拍拍屁股走人,把問題留給后人。這種“擊鼓傳花”的行為,是對事業極端不負責的表現,只想出彩不想擔責,將成績留給自己、把成本轉嫁給他人。這背后,既有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的原因,也有考核不當的因素,只盯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和大型項目的建設,忽視了背后欠下的隱形債務。干事業、抓改革,決不能為了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以短期利益透支長遠發展,以表面繁榮掩蓋深層矛盾,不僅不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更會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對黨和國家事業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政之道,首在政績觀。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客觀規律,倘若急功近利、忙于追“績”,違背客觀規律作決策、干事情,必然會導致發展節奏失衡、群眾利益受損,這是被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的道理。應當突出抓好黨性教育,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固本培元,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提高政治站位、站穩人民立場、增強黨性修養,克服浮躁情緒,拋棄私心雜念,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將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干實事、出實效上。健全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突出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民生改善、生態效益、債務風險防控等作為重要內容,既看顯績,也看潛績,既算成績,也算“成本”,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摒棄用長期債務換一時成績的短視思維。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糾治“擊鼓傳花”的錯誤行為,不僅要靠教育引導,更要靠制度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黨員干部嚴格規范行為,自覺踐行正確政績觀,一任接著一任把事情做好、把基礎打實,真正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項目工程程序化、制度化、法治化,完善論證、聽證機制,充分尊重群眾真實需求和意見建議,做到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完善與紀委監委、信訪、審計等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織密監督網絡,針對環境保護、民生事業等重大項目,圍繞項目審批、資金撥付等關鍵環節,持續強化監督。健全責任追究制度,誰違規舉債、破壞生態,誰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給發展帶來“后遺癥”,就嚴肅追責誰,讓黨員干部心存敬畏,從源頭上打消其在崗位、職務變動前“狠干”一場,然后“一走了之”的念想,真正做到對事業負責、對黨和人民負責。
(無錫市濱湖區馬山街道 阮美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