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詞中深情寫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一任”是時間的尺度,彰顯的是在其位、謀其政的“分秒必爭”,“一方”是空間的坐標,蘊含的是任其職、負其責的“枝葉關情”,共產黨人的為官之道、從政之德,就是干出造福人民的好成績。因此,追求一方之興、百姓之福,需要的是黨員干部拿出“求是”的精神和行動,做事而不作秀,造福而不造勢,將有限的“小我”融入無限的“大我”事業中,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真正成就“遂了平生意”的人生價值。
造福一方,首在“求”之主動,深入實際察實情。“求”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索,是一種沉到一線的自覺。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面臨新挑戰,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僅靠坐在辦公室聽匯報、看材料,絕難掌握真實情況。毛澤東同志曾精辟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的470多天里,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遍了全縣120多個生產大隊,在追沙、查水、探堿的艱苦調研中,摸清了“三害”底細,找到了治理良方。這種“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是”精神,至今閃耀著光芒。我們必須摒棄“蜻蜓點水”式調研,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真正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身入”更要“心至”,既看“門面”和“窗口”,也看“后院”和“角落”,在與群眾面對面交流中傾聽真聲音,在田間地頭、車間廠房的實地察看中發現真問題,為科學決策打下堅實基礎。
造福一方,貴在“是”之精準,遵循規律出實招。“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找到了“是”,工作就有了方向和準繩。它要求我們不僅了解“是什么”,更要探究“為什么”,把握“怎么辦”,從而提出有效對策。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如果忽視規律、盲目蠻干,搞“拍腦袋”決策,追求“立竿見影”的顯績,甚至以犧牲環境、透支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增長,其結果必然是“寅吃卯糧”、后患無窮,看似“造福”實則“遺害”。因此,出實招必須建立在對“是”的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之上,使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務都契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順應人民期盼,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確保各項工作朝著正確方向穩步推進。
縱觀古與今,凡事業之成,無不得益于“求是”;凡一方之興,無不發軔于“務實”。造福一方,成在“實”之成效,擔當作為創實績。“求是”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取得實效。成果實不實,決定了“求”的深度和“是”的準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將符合規律的認識、科學制定的決策,不折不扣落地轉化為促發展、惠民生的切實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尤需拿出擔當之勇和實干之能,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挑重擔子、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決不能遇到問題繞著走、碰到阻力便縮回,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用在刀刃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在新征程上書寫出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優異答卷。
(揚州市邗江區委組織部 王明君 趙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