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以“人大剛子”之名入駐社交平臺,與學生積極互動,認真回復各類建議。從“蹭飯書記”到“人大剛子”,如今,越來越多黨員干部主動觸網、嘗試“出圈”。“出圈”不是目的,服務才是根本。唯有真正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才能把“流量”變成“能量”,把“點贊”變成“口碑”。
黨員干部主動“觸網”、嘗試“出圈”,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傾聽民聲、貼近民心、解決問題。但現實生活中,少數干部把“出圈”當作個人秀場:線上回應熱烈,線下處理拖沓,賺足了噱頭眼球,百姓實事卻沒辦成幾件。這種“為出圈而出圈”,本質上仍是形式主義,不僅無益于工作推進,反而會消耗公眾信任、拉遠干群距離。究其原因,是其政績觀出現偏差,錯把瀏覽量當成績單、點贊數當作滿意度,忘記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出圈”莫忘“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出圈”不是為了炒作個人“出道”,而是要切切實實為人民服務。線上“火”不是真本事,群眾“暖”才是硬道理。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在眾聲喧嘩的網絡環境中,堅守原則、把穩方向,不讓流量帶偏初心、不讓熱度沖昏頭腦。進一步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多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傾聽和解決問題,主動把直播間、評論區變成“民情收集站”,把線上收集到的小心愿、真問題轉化為線下治理的代辦清單、務實舉措,推動線上熱度向線下實績轉化。
“出圈”之后,關鍵要看行動。人民群眾在評論區里一句“我們村什么時候能用上天然氣”,彈幕上一條“補貼報銷慢怎么辦”,都不是簡單一句話,而是沉甸甸的期盼。對于這些期盼,黨員干部不能“收到即回復”,必須樹立“馬上就辦”的意識,建立“收集—辦理—反饋”閉環機制,第一時間梳理分類問題訴求,明確責任單位和辦理時限,主動擔當作為,容易的事情立刻辦,難辦的事情想法辦。堅持“辦就辦好”的標準,進萬家門,解萬家憂,不斷推動流程優化、打通痛點堵點,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只有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問題解決了、事情辦好了,“出圈”才有價值、有意義。
“出圈”不能只是一陣風,更要可持續、見長效。探索將網絡互動轉化為長效制度,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習網絡溝通技巧、提升回應能力,不斷增強“網感”,讓話語更接地氣,服務更加到位。同時,也要用剛性制度為干部“觸網”保駕護航,鼓勵激勵愿作為、真作為的干部,讓干部“出圈”流量化為民生幸福的增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無錫市梁溪區廣益街道石祥翔、市委組織部費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