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之道,唯在得人。一個城市人才隊伍的“厚度”,關乎城市發展根基是否穩固,“高度”則決定城市產業能否拔節躍升。當下,各地引才聚才力度空前,人才總量持續攀升,“高原”之勢漸成。如何在“高原”之上,加速培育引領產業升級、驅動技術革新的“高峰”型人才,已成為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的關鍵。組織部門須以精準識才立新標、系統育才筑新階、傾心服務植沃土,方能形成群峰競秀、高峰聳立的生動局面,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欲立“高峰”,先識俊杰。要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窠臼,樹立緊扣產業需求、突出創新實效的鮮明導向,堅持在科技創新主戰場、產業發展第一線識別人才、檢驗人才,讓實戰礪真金,憑實績論英雄。打好“制度松綁+技術賦能”組合拳。制度層面,在科技項目評審、成果轉化激勵等關鍵環節,旗幟鮮明地向能破解發展瓶頸、創造顯著價值的“高峰”人才傾斜,讓“解難題、創實績”的選才用才導向深入人心;技術層面,深度整合跨部門、跨領域人才信息資源,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科學、客觀、精準描繪創新能力與貢獻價值的人才畫像,推動人才評價由經驗判斷向數據支撐、智能輔助轉變,讓真才實學脫穎而出、創新價值充分彰顯。
識得俊杰是前提,聚而用之才是關鍵。要善借“東風”,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深化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頭部企業的產學研用與戰略協作,通過共建“人才飛地”、離岸研發中心、協同創新平臺等,暢通“智力都市匯聚、成果縣域轉化、研發地方共享”的通道。支持企業探索設立“首席科學家工作室”“云端實驗室”等模式,實現頂尖智力資源的“不為我有,但為我用”。更要著眼長遠、苦練內功,集中力量精筑“云梯”。聚焦地方主導產業與未來經濟增長點,前瞻布局,全力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特色鮮明、吸附力強的產業創新中心與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這些平臺應成為“高峰”人才施展抱負的“主戰場”、成就事業的“硬支撐”,突破地域限制,助力頂尖智慧攀登事業“珠峰”。
引得來、用得好,更要留得住。組織部門須將服務精度做到極致、將人文溫度貫穿始終,構建起匹配頂尖人才期望的“安心無憂”發展環境。高標準推進職住平衡、功能完善的國際化人才社區建設,配套國際學校、高品質醫療、多語種服務、跨境便利化設施等,滿足頂尖人才及其家庭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建立健全“人才服務專員”或“一人一策”專屬服務機制,在簽證居留、跨境財稅、法律咨詢等專業領域提供精準、高效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賦予頂尖人才充分的戰略自主權,支持其自主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規劃技術路線、調配資源,真正成為引領“人才雁陣”振翅高飛的“頭雁”。
(宜興市委組織部 張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