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最新印發(fā)《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guī)定》,從制度規(guī)范層面為基層減負“定調子”“立規(guī)矩”,傳遞出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的強烈信號。基層是政策執(zhí)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先一公里”,只有善行減負之策,讓基層從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用在推動發(fā)展、服務群眾上,才能讓工作重心回歸服務本質。
由表及里“糾治”,讓服務更有方向。“善治病者,必醫(y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根究形式主義“病因”,重在不顧實際的“層層加碼”、照搬照抄的“文山會海”······,皆源于“唯上”取向、“顯績”偏好的政績觀錯位。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從嚴糾治,過度留痕、重復督查檢查、以會議落實會議等沉疴舊疾大有改觀,但依然要清醒地認識形式主義具有頑固性、反復性、變異性,只有從思想上“治本”,才能根除“傳文傳會”“痕跡管理”的路徑依賴。糾治形式主義,首當匡正政績觀,堅持“唯實”取向,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把工作重心放在“群眾滿意”上,以甘于“栽樹”的情懷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潛績”,多從實際出發(fā)科學制定“跳一跳夠得到”的發(fā)展目標,真正讓基層干部從“事務主義”“應付哲學”中抽出身子、騰出精力謀工作、抓落實。
自上而下“明責”,讓服務更加精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基層減負要明確權責,不能什么事都壓給基層,基層該承擔哪些工作,要把職責事項搞清楚。”一些部門接到任務總習慣“向下攤派”,一些超范圍、超職權工作丟給基層,致使基層常常處于“超載”狀態(tài),權責不清已成為基層干部“有苦難言”的重壓。“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要嚴格落實基層權責清單制度,厘清“松綁”與“履職”邊界,做到基本職責全覆蓋,配合職責接得住。要加強清單動態(tài)管理,壓縮工作“模糊地帶”,嚴把清單外事項準入關口,嚴防以“屬地之名”轉嫁責任,破除“基層是個筐,啥都往里裝”的隱形邏輯。要提升考核精準性,把“指揮棒”敲在基層該干的、能干的“鼓點”上,推動基層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守底線、保穩(wěn)定、促發(fā)展、優(yōu)服務等“群眾買賬”的工作上。
以點擴面“賦能”,讓服務更具活力。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涉及點多、牽涉面廣、涵蓋事雜,又常常面臨人手緊缺、資源不足等多重挑戰(zhàn),可謂是“一根針”難理“千條線”。減負,不僅“減去”不必要的負擔,更要“賦予”基層急需要的活力。要結合清單“匹配”資源,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傾、服務下沉,交任務時教方法,壓責任時放權限,讓基層多一些能力“接住”責任,多一些本領“接好”事項。要“跨界”集成部門合力,落實好“鄉(xiāng)街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構建“快速響應、聯動集結、協同作業(yè)”的服務體系,賦能基層多一些解決問題、辦成實事的“底氣”。要關心關愛激發(fā)動力,鮮明“實績”導向和“一線”傾向,優(yōu)化考核激勵和選拔任用晉升機制,讓基層干部“有勁吃苦”,健全容錯糾錯、風險報備機制,為基層干部先行先試、敢闖敢試“撐腰鼓勁”,加大健康休養(yǎng)、脫產進修等關懷措施,讓減負不僅有力度更有“溫度”。
(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委組織部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