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貴有恒,治須有常。干部離任交接的質量高不高,會影響到一個地區、一個部門能否“一張藍圖繪到底”,也檢驗著干部的黨性修養和格局境界。交賬、交事、交責固然是交接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此基礎上,不妨多一點“交心”,通過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地深入溝通,保工作無縫銜接,推動事業薪火相傳。
“交心”的背后,是對事業的高度負責。任何一項工作都既有顯性的“形”,也有隱性的“魂”。文件資料記錄的是工作的“形”,而戰略思考、經驗教訓、未竟之志則是深藏的“魂”,往往存在于主要負責同志的腦海中、心坎里。這些無法見諸文字的“隱性經驗”,是推動工作開展的“寶貴財富”。如果離任者只是“紙面交接”“臺賬交接”,繼任者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來重新摸索,甚至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而決策失誤,從而導致錯失發展機遇。反之,如果離任者能以高度的責任感敞開心扉,將工作中的得失感悟、待解難題、長遠規劃等“軟資產”和盤托出、傾囊相授,便能為繼任者點亮前行的燈、鋪平腳下的路,幫助快速進入角色,把握工作主動權,推動扭住目標不放松、一茬接著一茬干。
多一些“交心”,更是踐行初心使命、傳承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徑。一位干部在一個地方、一個崗位工作多年,其與群眾建立的血肉聯系、在實踐中凝聚出的精神力量,都是非常寶貴的執政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離任寧德時,曾與繼任者深入基層開展工作交接,他們先后前往掛鉤聯系企業、黨建聯系點以及貧困地區,一路邊走邊看邊交心,把放心不下的人和事一一溝通,“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等真摯話語,讓現場的干部十分動容。正是這種“交心式”“沉浸式”的傳承,讓“擺脫貧困”的為民初心在寧德生根發芽,讓“弱鳥先飛”“滴水石穿”的奮斗精神在寧德代代延續。這深刻啟示我們,交接時的“交心”,不僅要有事務、業務方面的促膝長談,也要將民情民意的“活情況”、實干奮斗的“精氣神”進行深情托付,幫助繼任者繼續植根人民、服務人民,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讓干部交接時多一些“交心”,需要組織部門發揮作用,從制度、意識兩方面共同發力。一方面,要完善干部交接制度,明確“交心”的內容和形式,將“工作重難點說明”“群眾訴求清單”“經驗教訓總結”納入交接必備材料,要求離任者與繼任者進行至少一次面對面的深度交流,既可邀請群眾代表、同事參與,也可安排到基層或聯系點開展交接,確保“交心”真實有效。另一方面,要強化干部的責任意識和傳承意識,讓干部認識到“交心”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對事業負責、對群眾負責的必然要求,引導離任者主動“掏心窩”,繼任者虛心“聽經驗”,形成“交接有溫度、工作不斷檔”的良好局面。
(揚州市委組織部 陳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