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些干部在接受任務時豪言壯語,“保證啃下硬骨頭”“年底必達成目標”;面對群眾訴求時態度堅決,“這事我包了”“肯定給解決”,可到了實際推進階段,卻頻頻“打折扣”“搞變通”,要么畏難退縮“繞著走”,要么敷衍應付“走過場”。凡此種種,不僅貽誤事業發展、辜負群眾期待,更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面對新的或復雜任務時,一句“我來辦”的擔當表態、一句“絕不松勁”的堅定承諾,往往能提振信心、凝聚合力。但倘若把說“硬話”當成“口頭禪”或“表演秀”,沒有拿出相匹配的硬招實招,這樣的“硬話”只會淪為“空話”“套話”,甚至群眾口中的“笑話”。久而久之,群眾的信任被一點點耗盡,干群間的信任紐帶逐漸割裂,心與心的距離也將越來越遠。
從本質上看,“說硬話、辦軟事”反映出少數黨員、干部政績觀錯位、擔當精神缺失:有的錯把說“硬話”當作立人設的手段,想用“漂亮話”博眼球、用“場面話”裝樣子;有的深知自己干不了、干不好,試圖用“狠話”“硬話”避免被問責;有的做事虎頭蛇尾,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缺乏責任感。
“言之非難,行之為難。”必須認識到,“硬話”的分量、干部的形象,從來都不是靠嗓門大小、聲勢高低來衡量,而是要靠實打實的具體行動來支撐。讓“硬話”真正鏗鏘有力,黨員、干部既要敢說“硬話”表明決心,更要能辦“硬事”兌現承諾。只有把說“硬話”的勁頭轉化為辦“硬事”的行動,把“表決心”的熱情投入到解民憂的實踐中,才能讓話語有分量、工作有實效、群眾有獲得感。
(南通市國防動員辦公室 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