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貴有恒,治須有常。”城市是復雜的有機生命體,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場考驗耐力、韌勁與遠見的持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強調,“事情說了,得聽到落地的回響,看看落實得到底怎么樣”“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能讓一些人擊鼓傳花,把問題留給后人”。這深刻啟示我們:黨員干部需將自身置于“大我”的價值本位,不斷涵養歷史耐心,把城市發展當作一以貫之的事業深耕,正確面對“潛績”與“顯績”,下足繡花功夫,以“當下之功”助“千秋之利”。
歷史耐心是一種時間觀、事業觀。從時間維度上說,是把歷史、現在與未來貫通起來審視、謀劃、推進,用實功實效對城市、人民負責;從事業維度上說,是突破任期思維的局限,對利民、利城之事,只爭朝夕地干而又不只看朝夕成敗,甘于做鋪墊性的工作,淡定從容而接續有所作為。城市演進如同江河般奔流不息,今日之建設乃昨日之規劃所系,明日之繁榮系于今日之作為。因此,對于黨員干部來說,需要將歷史耐心深植于城市治理理念,讓每一項決策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古人云,“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涵養歷史耐心,首在克服內心的政績沖動,先謀于局、后謀于略,略從局出,以科學規劃引領城市的發展航向。雄安新區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一張藍圖干到底,正是歷史耐心的生動體現。這種耐心,意味著甘愿犧牲短期速度與形象,追求長遠效益與品質,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反觀,現實中,一些地方出現“馬路拉鏈”、建筑短命、千城一面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規劃缺乏前瞻性和系統性,究其根源在于發展觀、政績觀的偏差。因此,黨員干部需以歷史視野和戰略眼光審視城市未來,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開發,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文化等因素,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既要立足當前解決突出問題,又要放眼未來為后代留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涵養歷史耐心,并不意味著“凡事皆可緩”,而是強調以精準、細膩、持續的付出,破解民生難題,補齊發展短板。城市工作既有階段性,也有連續性,需要把準快與慢的節奏。諸如危房改造、子女入學難這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項,下一番功夫是可以辦好的,需要以“今日事今日畢、眼前事馬上辦”的緊迫感優先推進。再比如像系統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歷史文化遺產等事關城市品質、事關群眾幸福感的“里子”工程,往往投入大、周期長、顯效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容不得急功近利,這就需要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打基礎、惠民生、管長遠,讓城市發展既有溫度的“現在時”,也有可期的“將來時”。
更深一層看,歷史耐心的培育離不開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干部考核評價體系,重顯績更重潛績,既要看干部干了什么,也要看干成了什么,更要看留下了什么,讓每一名干部的接續奮斗可視化、可追溯、可評估。同時,也要鮮明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完善激勵與容錯的機制,鼓勵干部在城市發展的長跑中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為那些著眼長遠、甘做鋪墊的“栽樹人”撐腰鼓勁。此外,還需健全變動交接、責任追究等制度,防止“擊鼓傳花”式推諉問題。如此,才能推動干部沉下心來、靜下心去,一程接著一程跑、一任接著一任干,書寫出無愧于時代、人民、歷史的城市發展答卷。
(揚州市邗江區委組織部 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