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才不僅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關鍵力量,需要各級壯大“耐心資本”,護航青年人才成長,讓青年人才根系深扎、枝繁葉茂。
多一些耐心規劃,為青年人才集聚“筑巢引鳳”。當下,部分地區在青年人才工作中重招引輕培養,內卷式“搶人才”,推高引才成本,不利于青年人才穩定成長。青年人才集聚,既需要政策項目的短期吸引,更需要人城之間的同頻共振。各級黨組織應把青年人才培養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重點,著眼全局考量,把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統一起來,構建促進人才隊伍健康穩定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強化“十年磨一劍”的定力,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地方產業發展需要、企業實際用人需要,圍繞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流程、各環節系統謀劃,一張藍圖繪到底,編制青年人才建設規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有計劃、有步驟推動青年人才隊伍建設。
多一些耐心舉措,為青年人才成長“搭建舞臺”。青年人才成長需要自身努力,也離不開組織培養。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年人才成長非一時之功,急功近利只會適得其反。必須把握青年人才成長規律,階梯式跟蹤培養,用包容青年人才“十年不鳴”的培養耐心,護航更多青年人才“一鳴驚人”。尊重青年人才個性差異,不搞“一刀切”和“大水漫灌”,注重區分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專業背景,“一人一策”制定培養路徑,讓人才各展所長。注重大膽使用,敢于將人才放到復雜吃勁崗位、技術攻關一線經風雨、練筋骨、長才干,突出實干實績導向,對業績突出、條件成熟的青年人才及時“搭梯子”“給位子”。
多一些耐心環境,為青年人才干事“卸下包袱”。環境是青年人才成長的土壤,環境好,青年人才就能留得下、用得好,環境差,則會導致青年人才產生“生活焦慮”和“職業倦怠”,影響成長與發展。必須持續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打破繁文縟節,減少應景性、應酬性活動,使他們從煩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不再為報項目、評獎勵、爭資源等事情而分心、傷神。重視解決青年人才在待遇保障、子女入學、住房醫療等方面“關鍵小事”,為青年人才立身、安心、樂業解決“后顧之憂”。青年人才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誤,對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培養人才,及時為人才廓清思想迷霧、卸下思想包袱,積極保護人才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給足成長發展必要的時間和空間,讓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賽道里行穩致遠。
(宿遷市委組織部 葛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