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發展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打破部分黨員干部中存在的“認知閉合需求”,即追求單一確定性答案、回避探索與創新的心理傾向,已成為激發改革創新活力的迫切需要。唯有深刻認識并著力破除這種心態,才能充分激發改革闖勁、釋放創新潛能。
“認知閉合需求”容易導致改革偏離根本目標,陷入“重形式”“輕實效”的誤區。當黨員干部過于追求流程合規、方案完美或短期指標,卻忽視政策落地后群眾的真實感受,改革創新易落形式主義窠臼。例如,部分地區在建設便民服務中心的過程中,過分強調場地、設備等“硬件”達標,但群眾反映辦事未真正簡化。任何改革措施都應立足于便利化服務群眾,更好保障群眾利益。唯有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改革航程的終極坐標,才能確保每一項探索都真正惠及于民,才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部分干部在復雜局面前傾向于尋求確定性、回避探索,深層原因是對失誤后果的過度憂慮,“怕出錯”心態突出。破除這種心態,“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方能生根。落實科學的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撐腰至關重要。要明確區分探索性失誤與原則性錯誤,讓干部在推動發展中卸下思想包袱,真正從“怕出錯”的顧慮中解放出來。當制度清晰傳遞“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的鮮明導向,當工作實踐中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誤、容許試錯的寬松氛圍,黨員干部才能放下追求絕對安全的執念,敢于觸碰深層次矛盾,勇于嘗試突破性路徑,在改革的未知水域中奮力搏擊,釋放創新活力。
面對改革發展新矛盾新挑戰,根本動力在于黨員干部自身認知的深刻轉變。必須清醒認識: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是時代常態,回避無濟于事。要主動摒棄僵化的思維定勢,打破自我設限的認知壁壘,培養擁抱變化、學習未知的高度自覺。例如,農業工作者需主動應用智能灌溉與監測系統,經濟工作者需將生態價值納入發展評估體系,社會工作者需以“用戶思維”再造服務流程。當改革者能自覺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審視問題,在認知上永葆“破繭”的勇氣與“更新”的活力,改革創新的源頭活水才能充分涌現,發展的新動能才能持續迸發。
(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人民政府 朱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