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毛主席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臨行前他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新征程上“自我革命”考卷常新、考題常在,每名黨員都必須永葆“趕考”的清醒,以不變初心、過硬作風、實干擔當繼續答好新時代考卷。
慎終如始葆“初心”。“趕考”的清醒,首先在于思想上的篤定,這種清醒是對理想信念的反復淬煉,是在靈魂深處的自我革命,是同人民群眾的精神聯系,更是“趕考”路上最可靠的“北斗星”。從嘉興南湖的一葉紅船到劈波斬浪的巍巍巨輪,正是因為堅守初心,我們黨才擁有了強大的內在力量,任憑外部風浪再大也不會動搖根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旅途中最容易迷失的往往是出發時的方向,透過學習教育中各類警示案例,我們看到少數黨員在“亂花迷眼”的踟躕徘徊中行錯了方位,忘記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在“糖衣炮彈”的日漸腐蝕中丟掉了初心,淡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深刻警示我們必須堅持“慎終如始”,自覺叩問初心,在回望來時路中校準前行坐標;常思權力之源,牢記權力取之于民當用之于民。“行百里者半九十”,每一位黨員都應牢記出發時的誓詞,以不變的初心、如磐的信念,在“趕考”之路上矢志不渝、慎行致遠。
防微杜漸嚴“作風”。“趕考”的清醒,關鍵在于作風上的自律,這種清醒是對黨紀國法的敬畏,是對清白操守的珍視,是對崇高人格的追求,更是“趕考”路上防風御險的“傳家寶”。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高度重視作風建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群眾的衷心擁護,進入新時代,更是從八項規定等“小切口”入手,在細微日常中嚴明作風。“堤潰蟻穴,氣泄針芒”,作風的敗壞往往啟于“點滴”的微末,始于“不要緊”的僥幸,成于“下不為例”的自欺,終于“溫水煮青蛙”的渾然。應當謹記,無論是形式主義的“花架子”,還是官僚主義的“存在感”,無論是享樂主義的“小心思”,還是奢靡之風的“迷魂湯”,這些“趕考”路上看似不起眼的“絆腳石”,“小”則令人摔跟頭、吃苦頭,“大”則讓人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墜入深淵。作風建設無小事,務必要“防微杜漸”,在小事小節上嚴格自律,扣好作風建設的“每一粒扣子”,以檢身若不及、勤撣“思想塵”,涵養優良作風、永葆政治本色。
表里如一講“擔當”。“趕考”的清醒,落腳在于事業上的擔當,這種清醒是心無旁騖謀事的專注,是直面矛盾干事的果決,是攻堅克難成事的靠譜,更是“趕考”路上風雨兼程的“硬脊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從革命之初血書“救國救民之卷”,再到新時代擘畫“高質量發展之卷”,可以說面對時代考題,我們黨始終在用行動書寫“擔當”。“坐而論道,起而行之”,應當指出,當前個別黨員干部習慣于“唱高調”“做虛功”,抓工作“雨過地皮濕”;有的遇到復雜矛盾就繞道走,信奉“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有的面對改革任務“不推不動,守攤混天”,諸如此類只說不干的“空談家”、推諉扯皮的“太極手”、安于現狀的“太平官”,其“答卷”質量可想而知。擔當光榮、避事可恥,黨員當以“表里如一”的品格,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以一門心思干事創業的清醒,于復興征程上續寫華章。
(揚州市委組織部 賈沛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