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西藏各族各界代表時指出:“作風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還是要警鐘長鳴,時刻繃緊這根弦。”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唯有將作風建設融入日常、化作經常,終其一生涵養好作風,才能真正做到自律自覺、干凈干事,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書寫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奮斗篇章。
黨的作風關系人心向背,決定事業成敗。黨員干部作風過硬,黨和人民的事業就能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相反,心中滋生不正之風,貪圖安逸、追求享樂,干事創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新時代新征程,既充滿光榮和夢想、又遍布風險與挑戰,一刻都離不開好作風的保駕護航。開展學習教育,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強作風建設。然而,個別干部卻將學習教育視作階段性任務,認為“過關”了便可松勁歇腳、鳴金收兵。這種心態要不得,如此行徑更不可取。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永恒主題,最擔心“雨過地皮濕”、最忌諱“只交差不走心”,必須將之作為終身課題,常抓不懈、久久為功,讓好作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有如此,方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中把偉大事業推進向前。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好作風的背后是堅定的黨性,思想上的堅定離不開理論上清醒。唯有時時學習、日日精進,才能時刻保持理論清醒、政治堅定,讓紀律規矩長存于心,讓優良作風如影隨形,始終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將作風建設作為必修課、常修課,把理論學習材料常備案頭,常學常新,推動“學一時”向“學一世”轉變,真正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聯系實際,自覺向英雄模范、先進典型及身邊榜樣看齊,利用反面典型案例“提神醒腦”、檢視自我,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持續跟進學,圍繞崗位變動,進一步明確職責要求、言行標尺,同時結合新形勢下“四風”的新變種,做好日常“防護”,確保既一心干事又一身干凈。
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讓好作風貫穿始終,就得把作風建設深深植根于造福人民的長期實踐中。黃大發埋頭苦干36年,在懸崖上鑿出“生命之渠”,改善了山區群眾的用水條件;石光銀與荒沙斗爭40余年,在沙海里筑起“綠色長城”,將幸福生活帶給當地百姓……只有時時堅守為民初心、事事彰顯實干品質,才能夯實作風建設的根本落腳點。當牢記初心使命,自覺扛起擔子,下沉一線摸清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將群眾的“心上事”當作自己的“上心事”,起而行之、篤行實干,幫助解決“油鹽醬醋”的瑣事,主動辦好“安危冷暖”的實事,在及時回應、緊抓快辦中不斷砥礪作風。把造福人民作為奮斗目標,圍繞教育、養老、托幼等群眾最關心的領域,定好時間線、畫好作戰圖,持續發力、穩步推進,努力辦成更多可感可及的實事,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無錫市濱湖區馬山街道 阮美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