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維慣性、行為惰性客觀存在,一些老觀念、老套路、老辦法容易相沿成習。”思維慣性本是一種基于過往經驗所形成的認知路徑,可一旦過度依賴、不加思辨,就容易異化為懶政怠政的干事“惰性”。廣大黨員干部當以堅定信念鑄魂、以人民立場定向,勇于打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在守紀律中敢擔當,在察民情中求實效,真正讓政策執行不偏航、民生福祉不落空。
政策執行的“火候”全靠執行者用心把控,依著慣性干事固然省心省力,但易滋生干事“惰性”,讓好政策在機械執行中走樣變味、背離初心,損害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縱觀當下,一些地方將“禁止違規吃喝”簡單等同于“禁止吃喝”,以“不吃不喝”規避風險,致使餐館生意冷清、民生煙火黯淡;有的地方要求商家店鋪牌匾“千店一面”,盲目追求統一標準。諸如此類行為,看似“雷厲風行”,實則是以簡單化思維回避復雜治理責任,缺乏對上級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對群眾訴求的真切考量。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浙江自實施“千萬工程”以來,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鄉土特征,堅決反對“一刀切”“貪大求全”,綿綿發力、久久為功,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盡顯實事求是、勤政為民的擔當。
信念是本,作風是形。之所以出現“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說到底是相關干部黨性修養錘煉不足、擔當精神有所弱化,面對復雜問題畏首畏尾、避重就輕,最終偏離政策初衷。要想思維始終“保鮮”、不被“惰性”侵蝕,關鍵要從思想上正本清源。黨員領導干部要把錘煉黨性、提高思想覺悟作為終身課題,不斷學習黨的先進理論,持續筑牢信仰之基,從根本上破除“怕擔責就少干事”“過關就行”等消極心態,永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要時刻保持警醒,緊繃紀律之弦,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為政之德,在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前提下,積極擔當、放手干事,緊扣實際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扎實作風和務實行動交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時代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衡量干部業績好不好,關鍵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黨員干部所追求的一切成績和進步,歸根結底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謀利。要厚植“茍利于民,不必法古”的為民情懷,掙脫思維“慣性”束縛,把人民群眾滿意度作為“度量衡”,將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激發干事創業內生動力。要以務實舉措踐行為民宗旨,主動走進市井巷陌、廠房商鋪,在與群眾“拉家常”中捕捉政策落地堵點,在傾聽百姓心聲中找準工作發力點,推動“決策鏈”與民生需求同頻共振。要善于換位思考,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尋對策,讓政策制定、執行既有“硬度”又有“溫度”,真正把黨的初心使命轉化為惠民生、促發展的生動實踐。
(海州區委組織部 劉航先、連云港市委組織部 葛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