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優評先本應是激活隊伍活力的“指揮棒”、引領干事創業的“風向標”,但若沾染“平均主義”的不良風氣,人人有份、個個沾光,則標桿失準、導向偏移,進而模糊了優劣界限、消解了奮斗價值。唯有樹起“能者上、優者獎”的鮮明導向,方能讓實干者“出圈”,讓慵懶者“出局”。
“平均主義”信奉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無差別,看似維護了表面和諧,實則是假公平,真桎梏。對實干者而言,汗水澆灌的實績被“大鍋飯”稀釋,進取心在“輪流坐莊”中消磨。對慵懶者來說,“躺平”也能“躺贏”,助長了佛系心態,催生了等靠要思想。長此以往,優者不優、劣者不劣,甚至劣幣驅逐良幣,隊伍生態難免淪為“溫吞水”,事業發展最終陷入“沼澤地”。因此,評優評先絕不能是排排坐、分果果,也不能成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遮羞布,否則只會掩蓋真問題、縱容庸懶散,既稱不出實績的分量,更量不準擔當的成色。
評優評先貴在“較真”,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以實績論英雄、憑貢獻定高低,真正形成“優者勝出”的干事氛圍。必須警惕“痕跡主義”“印象打分”,堅持量化指標與定性評價結合,將“軟任務”細化為可測量、可比較的“硬核分”,擠掉考評“水分”,做到看顯績也看潛績、重結果也析過程,既防止“臺賬厚度”代替“工作實度”,也避免“人情分”“關系票”扭曲評價準星。應當注重日常考核與年度評優聯動,建立干部履職“全周期”檔案,避免“一評定全年”的片面性,讓“平時過硬”成為“評時過硬”的底氣,曬出實績的“干貨”、立起擇優的“鐵規”,讓那些“平常時候看得出、關鍵時刻頂得上”的干部脫穎而出,讓“躺平者”躺不住、“混日者”混不下。
獎牌的光芒,照見奮斗者的足跡;榮譽的分量,標注實干者的價值。評優評先,不在于“評”的過程,而在于“用”的效能。若評而不用、獎而不勵,再科學的機制也會淪為“紙面文章”。應當讓榮譽“發光”,通過隆重表彰、事跡宣傳等方式,將優秀者的名字“刻在榜上”、精神“樹在心里”,激發見賢思齊的群體氛圍,形成爭先進位的“追光效應”。必須讓結果“帶電”,與干部成長“掛鉤”、與發展資源“聯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能上能下”,使“優秀者得實惠、平庸者有壓力、落后者坐不住”,形成“評一次優、促一片進”的良性循環。
獎罰分明而人心聚,導向清晰則事業興。破除平均主義不是制造對立,而是捍衛公平;不是否定關懷,而是崇尚奮斗。唯有讓評獎評優回歸“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本質,才能凝聚起“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磅礴力量,為事業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鹽城市委組織部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