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們一切奮斗的坐標原點,唯有將群眾關切的“大事小情”真正放在心上、落在實處,在向人民群眾“問需”“問計”“問效”中不斷校準方向,方能凝聚力量,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在時代洪流中行穩致遠。
問需于民,于細微處見初心。群眾心頭“柴米油鹽”的瑣事,是衡量我們工作溫度與深度的“晴雨表”。需懷有“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赤子情懷,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真正沉到基層最深處,在街談巷議中捕捉真問題,在萬家燈火里感知真冷暖,梳理出誠意滿滿的民生實事清單,以釘釘子精神一項接著一項辦,讓群眾的期盼句句有回響、件件有著落,聚沙成塔建起群眾信任的大廈。
問計于民,于源頭處匯眾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關乎長遠發展的“大計”,都立足于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成功于激發群眾的首創精神。從安徽鳳陽小崗村18枚紅手印開啟農村改革的大幕,到如今“十五五”規劃編制過程中以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歷史證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和實踐探索,往往蘊含著破解時代課題的驚人智慧。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堅持問計于民,正是對這一寶貴歷史經驗的賡續,因此必須搭建立體化社情民意“直通車”,讓基層“好聲音”充分涌流,讓“黨和政府要干的”與“老百姓心里所盼的”在政策源頭上同頻共振、在實施過程中同向發力,從而繪好群策群力的最大同心圓,匯聚起發展的磅礴合力。
問效于民,于根本處驗得失。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由誰評判?答案清晰而堅定——人民。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黨員干部要主動暢通線上線下監督反饋渠道,習慣在群眾的目光審視下工作,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更要時刻反躬自省工作是否真正辦到了群眾心坎上,需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持續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糾治“四風”,在“國之大者”與“民之小事”的交匯處精準找到發力點,把“群眾呼聲”切實轉化為改進工作的“行動哨聲”,在“大”與“小”的交融、“上”與“下”的貫通中,把握時代脈搏,傳遞民生溫度。
(揚州市邗江區雙橋街道 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