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生成日報周報初稿,三秒實現自動歸類分析,群眾咨詢即刻智能應答……當前,AI浪潮席卷而來,各行各業競相擁抱,不少黨員干部也站在了應用前沿,常借助AI提升效能。然而,在AI成為可靠“助手”的同時,也須警惕形成“有事就找AI”的思維依賴,莫讓“算力”替代了躬身前行的“腳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技術賦能本應如虎添翼,但少數干部將AI視為“萬能鑰匙”,漸漸將“工具”當作“雙腿”,以為動動手指、點點屏幕就能找到真問題、給出實對策,久而久之,習慣了算法投喂,沉不下心調研,出現了足不能行、腦不能思的本領退化。種種“指尖功夫”,歸根到底還是存在思想惰性,陷入“工作止于表面、落實浮于形式”的認知誤區。“算力”可借,“腳力”難代。真正的決策智慧、扎實的工作成效,歸根結底源于“身入”更“心至”的調查研究。黨員干部要涵養務實作風,做到善用“算力”而不囿于“算力”,自覺走出“云端”、沉到一線,避免真問題被屏幕擋住、腳步聲被鍵盤聲替代,用實打實的思考與調研把工作做到位、抓到底。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AI雖能提供標準化的數據分析,卻無法傳遞群眾話語中的弦外之音;雖能秒讀海量數據,卻難解百姓眉宇間的萬千期待。黨員干部唯有躬身向下,讓腳步深入街巷阡陌,讓身影融入萬家燈火,才能觸摸到最真實的脈搏,傾聽到最本質的心聲。身影要常,讓深入群眾成為工作本能,常在街巷阡陌、萬家燈火中傾聽民聲,在常來常往中建立真感情,成為群眾信賴的熟面孔、貼心人。用心要深,精準體會心聲,與群眾同聊一個話題、同想一個問題,從家長里短中識別群眾真實需求,在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中細察群眾未訴之難,把群眾的“心上事”變成自己的“上心事”,用腳步丈量出民意的厚度。
關起門來“算”不如推開門去“干”。黃沙漫卷處,“四有”書記谷文昌以調研為刃,躬身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改善交通、發展生產,在人民心中豎起不朽的豐碑;蘭考鹽堿地,“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長年跋涉田間地頭,用竹竿丈量風沙,用鐵鍬挖開鹽堿地,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黨員干部要把解決真問題、干出真業績當成第一目標,腳踏實地深入基層一線主動調研。在泥土里發現真問題,優先邁向矛盾集中點、呼聲強烈處,沉下心蹲點“解剖麻雀”,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通過個別看一般、透過苗頭看趨勢,全方位、多維度地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在腳步中找到好答案,邀群眾評議、受群眾監督,問差距、問實效,多方比較、相互印證,讓問題的演變脈絡、內在邏輯、因果關系清晰起來,努力找到最優路徑、最佳答案。
(無錫惠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任文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