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槍打出頭鳥”,不當“出頭鳥”似乎成了一種明哲保身的智慧。然而,總要有人第一個“吃螃蟹”。若面對困難全都選擇繞行,面對挑戰全都選擇逃避,人人不敢為,個個縮腦袋,那道路誰來開拓?信念誰來堅守?改革如何進行?
當前,我國改革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黨員干部,我們理應敢當“出頭鳥”、爭當“出頭鳥”、當好“出頭鳥”,弘揚屬于我們的時代擔當。這不僅僅是主動面對風雨實現個人成長的現實需要,更是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
敢當“出頭鳥”,是一種內心坦蕩的清醒與自信。不敢源于“畏”。怕失誤、怕擔責、怕非議,因此心存顧慮、畏葸不前,是擔當的決心不夠,擔當的意識不足。黨和國家的事業薪火相傳,需要有人勇敢地站出來當“第一人”。縱觀黨史國史,沒有南昌起義第一聲槍響,沒有“三灣改編”的重要開端,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勇敢發聲,就沒有黨和國家今日的輝煌。社會從不反感“出頭鳥”,事業發展需要“出頭鳥”。當前,“三項機制”普遍建立,鼓勵干部干事創業的氛圍逐漸濃厚,建功立業的舞臺越發寬廣,容錯糾錯的機制不斷完善。只要一心為民,天下為公,何事不敢為?有何不敢當?
爭當“出頭鳥”,是一種主動作為的氣魄與胸襟。不爭源于“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總有人會發聲”,這是一種“等靠要”的思想,更是庸政懶政怠政的體現。當前,主題教育如火如荼。我們不能只等規定動作懶于思維創新、坐等上級政策沒有價值判斷、出現工作失誤只會逃避退縮,而要主動作為、積極作為、爭相作為,投身到各種斗爭中去,多經歷“風吹浪打”,多捧“燙手山芋”,面對大是大非爭做第一個“亮劍者”,面對危機矛盾爭做第一個“沖鋒者”,面對歪風邪氣爭做第一個“斗爭者”,以“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一往無前、攻堅克難。
當好“出頭鳥”,是一種能擔大事的睿智與能力。當好需要“能”。“出頭鳥”不是亂出頭、急出頭、為了風頭而出頭,而是要有見微知著的敏銳覺察、統攬大局的深謀遠慮、披荊斬棘的擔當本領。改革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很多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需要我們結合實際進行探索,準確把握好何時該出頭、是否該出頭、該如何出頭。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次次斗爭中磨礪出來的。只有敢當“出頭鳥”、爭當“出頭鳥”,見了世面、長了筋骨、磨了意志,才能當好“出頭鳥”,這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當好“出頭鳥”,才能在眾口緘默時正確發聲,在一片迷霧中點燃火炬,在條件成熟時打破傳統的束縛。
“有的鳥來到世間,是為了做它該做的事,而不是專門躲槍子兒的。”“出頭鳥”是一種胸襟,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擔當。我們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敢于直面矛盾、較真碰硬、盡責盡力、善作善成,扛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讓“做事的行動”越來越多。
(泰州市海陵區城西街道黃子靈,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