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要自覺走出“舒適圈”
發布時間:2019-09-15 來源:交匯點新聞 點擊:
年輕干部成長成才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多接一些“燙手的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真正在“苦水里面泡一泡”,在“爐火上面烤一烤”,才能磨煉意志品質、提升思想境界、增長能力才干。 聽得進“吐槽”。當前很多年輕干部作為單位的工作主力,“白+黑”“5+2”是工作常態,看似辛苦,但有時群眾和被服務對象卻“不買賬”,滿意度并不高。究其根本,主要是沒有把準基層關切、解決實際需求。每天坐在辦公室,很難發現真需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就需要我們多到基層去、多到群眾中去,主動讓群眾提意見、來吐槽。不僅要把容易聽到的聽進去,更要想法設法去聽平時聽不到的聲音,聽到基層最困難的那部分群眾的心聲。群眾向來是樸實的,既然是吐槽,難免不留情面,甚至讓人紅臉汗顏。但只有了解基層最真實、最急切的呼聲,才能從中發現問題、找準癥結、有的放矢。 想得出“辦法”。年輕干部做事認真規范講原則,這本無可厚非。但對于群眾來辦之事,如果不符合規定,是簡單回絕,還是另想他法,考驗一個人的智慧。從“不好辦”到“怎么辦”,寥寥數字,卻有天壤之別。其中關乎價值取向,是站在自身視角,簡單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出錯,還是站在群眾視角,急群眾之所急,利用自己的業務優勢多想辦法、多出主意的區別。也關乎工作導向,是不“勞神”、不“折騰”,安安穩穩過一天,還是多琢磨政策、多研究實際,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區別。更關乎發展方向,是按部就班講執行、遇到問題等指示,還是鼓勵基層首創、釋放發展活力的區別。 學得會“硬招”。改革進入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面對復雜問題,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怎么想都是“山窮水盡”的難題,到了現場,有的基層干部三言兩語就又“柳暗花明”。“高手在民間”,每個地區、每個單位都有一批群眾信賴、業務過硬的黨員干部先進,很多基層黨員干部手里都有“看家本領”,正是得益于他們的積極作為,整體工作才會推進得順暢省力。年輕干部要成為“行家里手”,必須要學會這些“硬招”。不僅要知其然,懂得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用什么招、用到什么程度;更要知其所以然,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能奏效,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如何舉一反三,從而進一步提升破解難題的能力。 找得到“位置”。“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年輕干部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富有激情闖勁、敢于爭先創優。要在群眾中有“位置”,把為群眾排憂解難當成一種政治責任,而非惻隱之心,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成績取信于民。每個人心中有桿秤,就算只剩下一條板凳,老百姓也會留出一半位置。要在行業中有“位置”,跳出“小進即滿”“自己跟自己玩”的怪圈,主動對標周邊先進、行業標桿,“到中流擊水”“上華山論劍”,把任何事情都做到精益求精、盡善盡美。要在大局中有“位置”,放大“身在兵位,胸為帥謀”的格局和視野,努力用創新的觀念開拓新路,用創新的舉措破解難題,用創新的成果引領發展,把普通的工作干得不普通,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讓自己經手的每一件事,都能夠貼上“精品”的標簽。 (如東縣委組織部蔡小冬,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