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說破”也是一種擔當
發布時間:2019-08-18 來源:交匯點新聞 點擊:
一直以來,在很多人眼里,“看破不說破”被當作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甚至被奉作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然而,這樣一種“境界”卻不能照搬照抄到黨員干部身上。
早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就明確告誡全黨:講真話,每個普通的人都應該如此,每個共產黨人更應該如此?;仡欬h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批評和自我批評始終是我們黨一直堅持的優良作風,也成為解決黨內矛盾、統一黨內思想的有力武器。從遵義會議到黨的七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再到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每到事業發展的緊要關頭,每遇躊躇不前的困頓形勢,黨內都會生發一種秉公擔當、敢于“說破”的黨性品格,為堅持真理不屈不撓,為實事求是斗爭到底,不斷為保持黨的肌體健康提供充足養分,不斷為推進黨的事業繼續前進奠定堅實根基。
法國劇作家博馬舍曾有一句名言,“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無論對事還是對人,“批評”所蘊含的養分往往比“贊美”更能直抵人心、催人奮進。然而,仍有少數黨員干部對此認識不清、落實不力,在本該實事求是的時候卻不愿實話實說,在應當直言亮劍的場合卻不敢掏心見膽,在需要“捅破那層窗戶紙”的情況下卻未能拋開情面、放下私心……結果要么是意見不能充分溝通貽誤工作開展,要么是“一團和氣”掩蓋“風險隱患”,要么是小問題小矛盾在輕視漠視中累積成“炸”,最終嚴重影響同志間的團結局面、貽誤事業上的發展機遇,甚至帶來一個地方、一個單位政治生態的惡化。之所以會形成如此被動的局面,最初原點還在于少數黨員干部害怕“說破”會招來不滿、擔心“說破”會引火燒身。說到底,這是黨員干部黨性不純、擔當不力的表現,導致在對待事業、對待同志這個原則問題上出現私心勝過公心的偏差。
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如果“看破”體現一種能力,那么“說破”就彰顯一種擔當,“看破又說破”恰是對待事業、對待同志應當秉持的黨性修養。近年來,一些地方把領導干部不打招呼、不定線路的“微調研”,作為下基層聽真話、赴一線察實情的“先進經驗”。這恰恰說明“真話”“實情”還是一種“稀缺品”,也從反面證實“說破”還存在現實梗阻。事實上,鼓勵黨員干部“說破”并非沒有要求。在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和維護黨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風,有全局觀念,善于團結同志,包括團結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要求領導干部“團結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正是要求領導干部要有勇于面對“說破”的精神。在領導班子議事規則中,經常強調的“一把手”末位表態制,實際上也是一種保障班子成員參與議事決策時能夠“說破”的制度設計。
古人言,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講真話是黨員干部必備的政治品格,聽真話是黨員干部必備的政治胸懷。黨員干部在團結共事過程中,善用身邊同志這面“明鏡”,勇于傾聽他們出于公心的“逆耳忠言”,就能及時有效省察自我、彌補不足、取得進步。往往就是由于不愿“說破”、不敢“說破”、不會“說破”,導致時機耽擱、問題累積、矛盾加深。前不久,中央出臺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要做勇于斗爭的“戰士”,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嚴防對挑戰政治底線的錯誤言論和不良風氣聽之任之、逃避責任、失職失察。這樣一種正面倡導、反面規制的“雙向約束”,對于鼓勵黨員干部愿意“說破”、敢于“說破”,無疑將發揮重要的導引作用。
當然,言直貴在言值。黨員干部對待事業、對待同志敢于“說破”的勇氣,最終還要來自于秉公擔當、實事求是的底氣。“說破”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這個基本原則,不能不加思量地亂說,不能沒有根據地胡說,更不能捕風捉影、造謠生事地瞎說,這同樣也是黨員干部政治品格、政治胸懷的體現,也是對黨員干部是否善于“說破”的能力檢驗。
“說破”是黨性修養的體現、事業需要的珍品、秉公擔當的證據。直言無隱方有肺腑相通,掏心見膽才能并肩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內生活要交心,黨內同志要做諍友、摯友。這既是黨性使然,更是事業需要。秉持一顆服務事業的公心,堅守一份對待同志的真誠,敢于、善于、勤于亮出“說破”的擔當,必將助力于在黨內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良好政治生態,真正在同心同德中匯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以無往不勝的斗爭姿態助推黨的事業蒸蒸日上、賡續輝煌。
(宿遷市委組織部盧山,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