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經久不衰的“傳家寶”,也是做好各項工作必備的基本功。不少干部都有切身體會:辦公室瞎琢磨,問題多;走下去搞調研,辦法多。通過調查研究,能夠掌握摸不到的情況,發現看不到的問題,收獲想不到的點子。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一些調研走了樣:個別干部貪圖省事,到基層調研前就發好通知、打好招呼,到時候一切按部就班,全程跟著“腳本”走。事實上,看的是“精加工”的材料,走的是“盆景式”的點位,訪的是“會來事”的群眾。更有甚者,連調研報告都要基層事先準備好。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認真調查也沒有發言權。不難想象,諸如此類的偽調研、虛調研,既聽不到群眾真實的聲音,也看不到基層存在的問題,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將嚴重損害黨員干部的形象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眾所周知,“真實”是調研的生命,只有掌握真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為工作實踐提供有益參考。而要想確保調研的真實性,傳統的調研方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另辟蹊徑,不走“尋常路”。
要出其不意,多一些“隨機性”調研。前段時間,省委主要領導多次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就掌握了不少新情況,發現了不少新問題。實踐證明,很多問題具有復雜性和隱蔽性,光靠聽人講、跟著走,開幾個會議、看幾份材料,是掌握不了真實情況的。一定要增強調研的隨機性,多搞“突然襲擊”“臨時改道”,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的調研,通過反復走訪、長期跟蹤,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樣才能聽到實話、察到實情、收到實效。
要真心實意,多一些“體驗式”調研。俗話說,“入深山采好藥,臨深池釣大魚”。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越是群眾關心的問題,就越有調研的價值。比如,在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省級機關部門聚焦群眾關切,組織開展“乘一次公交”“看一次病”等“體驗式”調研,梳理解決了一批痛點堵點問題,社會反響很好。由此可見,調研既需身入,更要心入。只有黨員干部的身心“沉下去”,群眾關心的問題才能“帶上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問題找到找準,把根源挖深挖透,把措施定細定實。
要拿出新意,多一些“信息化”調研。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我國網民人數已突破8億,網絡新媒體逐漸成為大家闡述觀點、表達訴求的主要渠道。人在哪兒,調查研究的陣地就要轉移到哪兒。要適應新形勢下調研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堅持與時俱進,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調查研究領域,嘗試從互聯網、大數據中了解民意,用“鍵對鍵”交流消除“面對面”訪談時的防備和顧忌,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互補,不斷提高調研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南通市港閘區委組織部蔡鵬飛,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