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舉辦人才項目對接會,廣邀海內外有識之士與會。然而,在海內外人才的食宿安排上,卻執行了完全不同的兩套標準。筆者很不以為然,同樣是人才,難道海外的比本土的就要高貴?
細細想來,產生這種現象也不奇怪。國人素有“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心理,往往對身邊的好東西熟視無睹,不懂得欣賞和珍惜,而對外邊的、別人的東西卻倍感興趣,視若珍寶。這種心理用在對待人才上卻是大大要不得的。
如今人才的重要性人人盡知,各地競相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海外人才來本地創業,這當然是好事。很多海外人才眼界開闊、見多識廣,思維前沿、技術領先,易于與國際接軌,自然算是會念經的“好和尚”,多花一些銀子引進也是值得的。
但并非所有的海外人才都能在本地“念好經”,做出一番成就來,這里有個水土服不服、環境適應性的問題。不少海外人才帶回來的項目確屬高端前沿,但對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的要求也很高。據報載,前幾年來自某國的一位海外人才帶來了物聯網、云計算城市智能交通項目,該項目需要整合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資源,操作難度很大,在北京、杭州都沒有對接成功。因此,對海外人才和項目也應理性選擇,切勿“摟到籃里都是菜”,否則花大價錢請來的洋和尚念不了中國經,只能是勞民傷財圖個熱鬧。
鄧小平有過一句名言:不管白貓黑貓,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對待人才也應如此,不管是海外的還是本土的,能落地扎根創業、滿足發展需要的就是真才、好才,重視海外人才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本土人才。其實,本土人才未必不如海外人才,中國人的聰明好學是舉世公認的。在美國硅谷,信息產業的從業人員中,中國人和印度人幾乎占了一半。中國的優秀人才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瞄準的對象,“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事時有發生。據聯合國開發署統計,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專業人才正以每年10萬人的速度流入發達國家。與其一邊倒千辛萬苦去挖海外人才,不如多多珍惜本土人才、用好本土人才、盤活本土人才,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蹦走要來得穩當靠譜。
(南京市委組織部彭瑞芬,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