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近期,中辦也印發了《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對基層人才引進和培養做出了頂層設計。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前景美、產業旺、政策好、待遇高,是集聚人才的源頭活水。基層一線特別是艱苦邊遠地區受制于“區位劣勢”“競爭短板”和“供給瓶頸”等現實困境,在“真金白銀”上難以拿出特別誘人的籌碼,更不可能依靠生硬的行政命令和單純的思想動員吸引人才,這就需要當地黨委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通過揚長避短,多在自身優勢上動腦筋、想辦法,方能吸引人才“競相來投”,避免人才“來了又走”,促使人才“安家落戶”。
可以看到,基層一線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但這也意味著這些地區發展提升空間比發達地區更廣闊,國家扶持力度也比發達地區更大,更能為廣大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當地黨委政府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堅持“眼睛向下”,把招才重點從“頂天”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領軍團隊向“立地”的科教文衛專業人才隊伍、鄉土人才隊伍、技工隊伍轉變,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資源和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為人才打造建功立業的平臺,用好用活國家優惠政策,構建起相互協同的支撐體系,讓人才術有專攻、展有所長,為保護和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基層一線不斷努力。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優秀人才扎根基層干事創業,不僅對基層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更是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鍛煉。離群眾越近、條件越艱苦、環境越復雜,越是成長成才的“沃土”。當地黨委政府要優化培養方式,多把人才放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矛盾化解的第一線、綠色發展的最前沿進行實踐鍛煉,讓他們多一些“應接不暇”“瀕臨極限”的體驗,多一點“熱鍋上螞蟻”一般的經歷,通過在“急、難、險、苦”的環境中磨練,讓人才在接地氣、察民情中強化宗旨意識,在排民憂、解民怨中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學做互進、德才相長,匯聚促進基層發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鹽城市委組織部王磊,首發于中國江蘇網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