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概念,原本用來分析農村或者產業,即農村空心化或產業空心化。可當我們將視角轉到人,轉到年輕干部時,卻發現“空心化”概念也適合當下不少年輕干部,尤其是90后年輕干部。
從學府門到機關門,從大學生到小干部,從象牙塔到群眾中,這樣的人生轉換對大多數年輕干部來說有喜有憂,喜的是工作捧上了“鐵飯碗”,憂的卻是環境艱苦和工作繁忙。在煩惱的同時,大多數人恰恰丟失了一個最重要的本領:學習。在人生轉場和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很多人選擇了表面上的“忙忙碌碌”,忽視了靜心沉氣的思考研讀;選擇了“頤指氣使”的布置工作,丟失了不恥下問的良好傳統;選擇了“八小時外”的觥籌交錯,忘卻了“耳提面命”的諄諄教誨。他們,選擇了人生路上的另一種方向:“空心化”的“休閑”工作和生活。
可是,人生尚不能如此徜徉,更何況黨和國家培養的干部呢?年輕干部切莫“空心化”成長,這既是對自己的警醒,更是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要求。
要不忘初心,胸懷一腔志氣。“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既然當初選擇了扎根基層為人民服務,內心必然有著一份情懷,不能因為環境變了、工作難了,就忘了自己曾經立下的志愿。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越是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越要放到艱苦環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線去。基層有著可以舒展一腔志氣的舞臺,要把基層當成人生新的“課堂”學出真本事,悟出真道理,立志當人生再次轉場時基層能夠留下你為之奮斗的深深“印痕”。
要腹有詩書,蘊含一等才氣。讀書是一個人的事,卻也是一輩子的事。年輕干部當年從學校“自豪”畢業,也很榮耀的帶著所學投身工作,可時間久了,“味道”變了,書香沒了,腦中空空如也,腹中也空空如也,幾年時間脫下了“書生氣”,卻也丟掉了“書本味”,沒了才氣,工作便流于程式,哪還有創新的勇氣呢?把書讀厚了,工作自然就會輕松,把書讀深了,腳下的路必然沉穩而堅定,理論是指導我們更好向前的“發動機”,年輕干部要永遠把讀書當成一種事業,在工作中吐露才氣。
要不恥下問,集聚一群人氣。“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建成的,一個人的智慧和精力總歸有限,我們的工作是在社會環境和集體智慧下完成的,封閉是不可能成就事業的。向別人學習、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是年輕干部取得長勝的不二法門。當我們的能力不能勝任工作、需要別人幫助時,要有拜人為師的胸懷和不恥下問的勇氣,在基層拜人為師,可以是領導、是長輩、是同事、是同學、是老百姓,身上要多些“泥土味”,少些“煙酒味”,真正把學到的東西融在血液里,刻在腦子里。
要心中有戒,立足一身正氣。年輕是一種資本,但不是可以恣意亂為的借口。不管是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個性上“展示”,還是工作上不可避免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年輕干部內心必須始終要有一條不能觸碰的“紅線”,這既是“底線”,也是“高壓線”,更是指導我們走向更遠處的“航線”,也就是說要心中有戒。一個人總歸是要有點精氣神的,年輕干部要保持一身正氣,努力練就一個“百毒不侵”的身體,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手握戒尺,心中有度,腳下有力。
(南通市港閘區委組織部許威,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