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艱苦邊遠地區人才匱乏問題仍很突出,嚴重影響了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脫貧攻堅的進程。艱苦邊遠地區不比沿海發達地區,缺人才、缺項目、缺資金情況比較普遍,迫切地需要地方政府立足實際需要、沖破思想禁錮、大膽引才用才。在具體落實中,不妨學習借鑒3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正定時制定的“人才九條”,發揚敢想敢做、唯實唯真作風,為艱苦邊遠地區人才發展積蓄力量。
政策制定還須更大膽一些。艱苦邊遠地區在居住環境、文化教育、醫療條件等各個方面,對人才的吸引力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如何讓人才放棄在發達地區的優渥條件,甘心做一個“逆行者”,如果沒有政策的“強磁場”,恐難有所突破。“人才九條”中總書記從政治態度、工作環境、利益分配、獎勵機制、調動手續、生活待遇、家屬安排、來去自由等9個方面,大膽求取突破,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很多獨到的優惠政策,讓人才感受到了真真滿滿的誠意。甚至很多條款在當時頻遭質疑、飽受非議,但是都在縣委堅定不移的行動中不斷化解、得到解決。
引才用才還須更精準一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在正定,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一理念做到了極致。他親自向全國各地發了100多封聯系信,聘請專家、學者給正定當顧問,組成了有50多人參加的縣顧問團,應邀的有頂級專家,如數學家華羅庚、經濟學家于光遠等人,他們為正定發展出謀劃策,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貢獻。而當前一些艱苦邊遠地區引才難、引來不用等尷尬局面時有發生,主要還是狹隘的政績觀作祟。艱苦邊遠地區還應以全局全球的視野,長遠長效的格局,包容寬容的胸懷,積極開放的姿態來擁抱海內外人才,不斷豐富發展智庫,努力在人才全球化中抓住機遇、贏得機會。
服務保障還須更走心一些。人才是創造者,也是消費者。給人才營造優質的生活工作環境,才能最大地釋放人才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才的服務保障上可謂是心熱如火,心細如發。大到建“人才樓”、家屬“農轉非”、允許項目失敗,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細糧”、送糧到家、搬煤到戶等等,他都能想到做到,以物質激勵、管家服務、寬松環境體現了對人才的重視。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人才參與了脫貧攻堅、支援邊疆,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不凡貢獻,理應得到貼心的服務保障,才能盡可能地幫助人才減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創新創業。
(連云港市連云區委組織部徐文政,首發于交匯點新聞組工e評 )